人才梯队 | 致敬大师,充盈教师职业生命力——虹口区付文治历史学科高地活动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3-06浏览次数:29

2025年3月4日下午,由虹口区高中历史付文治学科高地研修团队主办的“教师素养专场——中国近代史教学”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举行。活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兵做《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系谱与方法——以余英时、张灏和林毓生的学术和思想为例》的学术报告。虹口区高中历史付文治学科高地学员、苏菁历史名师工作室、复兴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朱真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朱真老师介绍了唐教授的学术经历,说明本次活动的初衷。唐小兵教授先呈现大师名言:“学历史的人,至少应该有严肃感、尊严感,对生命有严肃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历史;有严肃感的人,对他的时代,必须密切地注意,决不能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只管自己书桌上的事情,好像其他世上一切皆与我不相干一样。”“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一下子抓住了学员们的心。后面唐老师从思想史三杰的研究谱系与遗产入手,进而全面阐释了三代学人的中国文化史书写,为我们深入浅出的梳理了他们的学术脉络,分析了他们文化史、方法论上的价值,为我们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以及中外文化的分析比较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路径。

在说明这些大师思想学术理路之前,唐教授引入丸山真男关于思想史思考方法的论述,强调了在研究思想史时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维度:思想的重量(解答问题的彻底性)、思想的渗透范围或流通范围(传播史、发行史与阅读史)、思想的幅度(囊括的问题范围)、思想的密度(逻辑分析和实证程度)以及思想的多产性(生产性蕴含的观念数量)。这为后续分析三位学者的思想提供了基本的论说场域。

唐教授的第一论题是“思想史三杰的研究谱系与遗产”。在“思想史三杰五四思想史研究的路径”中,指出了统摄性概念的提炼、传统的尺度、西方作为内在的他者、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量幅度和密度、学者的人间情怀和中国情怀五个角度梳理大师们的研究路径和情怀,“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一个爱国者如果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产生敬意,他的爱国主义是脆弱的、不稳定的。”,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让学员们油然而生对大师们的崇敬之情。唐教授详细介绍了余英时、张灏和林毓生在五四思想史研究上的路径。余英时先生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将五四启蒙与戊戌启蒙、欧洲启蒙运动进行对比,强调比较与比附的区别;张灏先生则揭示了五四的两歧性,强调有张力的历史语境和思想语境,展现出居间性的历史思维;林毓生先生通过《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实现了思想史书写的典范转移。在统摄性概念的提炼部分,唐教授分别阐述了三位学者对传统的尺度、西方作为内在的他者等议题的看法。余英时探讨了个人与自我、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君子文化的延续等问题;张灏从儒教的政教关系审视现代的文化与权力,关注近代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林毓生则反思儒家传统的乌托邦主义,探讨二十世纪中国激进化反传统思潮等问题。

唐教授指出,思想文化史研究需关注其重量(深刻性)、幅度(博雅性)和密度(严谨性)。林毓生通过五四的两歧性、传统儒家的政教关系等议题展现了深刻性;张灏从价值系统看现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展现了博雅性;余英时则以其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入的分析,体现了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综合性。

讲座中,唐教授还强调了三位学者的人间情怀和中国情怀。余英时通过《我走过的路》等作品,表达了对中国的深情厚谊;张灏在《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中展现了中国情怀;林毓生则在其作品中多次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传承。这种情怀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加深了在场老师对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理解。

唐教授第二论题是“三代学人的中国文化史书写”,通过十一个细节阐释进一步梳理了三代学人(钱穆、余英时、王汎森)在中国文化史书写上的贡献。钱穆通过《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史大纲》等作品,奠定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余英时则在《士与中国文化》等作品中深化了对中国文化特性的理解;王汎森则通过《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等作品,拓展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期间,唐教授还提到了回忆录在思想文化史传承中的重要性,以钱穆、余英时和王汎森的回忆录为例,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个人记忆与学术反思,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唐教授总结了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在人文研究中“传统”的内在理解关键性。他指出,研究者需深入一个文化的“传统”之中,理解其外在象征所显示的内在意义,同时结合客观的实证和主观的体会,达到主观客观的统一。唐教授回忆了与大师们交往的点点滴滴,让大家感受到情感在理解学术中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与会者与唐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与讨论。朱真老师、朱涛老师、安世皓老师、林镇国老师等围绕教材中的一些问题与唐老师展开讨论。比如针对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朱真老师认为通过阅读回忆录、口述史书信日记等第一手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世界的内在感受,从而发展出某种历史的想象力和认知框架。同时,也提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24年文科类考试试题评析,强调了增强试题开放性、综合性,创新设问方式和情境设计,以及突出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而在交流中还分享了自己在湖南等地的历史现场体验,强调了实地考察对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最后,由基地主持人付文治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点评,付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人生阅历,并对学员提出了期许。相信通过本次讲座,与会老师对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