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信息科技学科奚骏高峰计划团队第三次研修活动暨虹口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研修基地第二十三次研修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举行。出席活动的领导和专家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校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磊,虹口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胡军,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孙时敏,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奚骏。活动由团队秘书长齐幼娣老师主持。
专家领航: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赋能研究实践
活动伊始,虹口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胡军作《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赋能研究实践》专题报告。胡院长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证据的数学高阶思维培养行动研究》为例,深度剖析了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路径。在研究选题方面,胡院长提出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必须要聚焦教育教学的真问题,要善于从社会需求、政策导向和相关文献研究中获取研究思路,精准定位研究的切入点。在研究方法方面,胡院长强调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必须科学、严谨、规范。胡院长以课题中“数学高阶思维概念的本土化建构轨迹”部分为例,鼓励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优势,大胆尝试方法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在成果凝练方面,胡院长通过展示课题成果的优化历程,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严谨的逻辑架构与持续迭代是提升成果质量的关键。最后,胡院长勉励团队成员要深耕教育科研,以成果反哺课堂,辐射带动区域教育发展,最终惠及学生成长。
智慧碰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师训课程探索
研修第二阶段,三组学员聚焦“智慧教育 教育智慧”主题,分享了师训课程纲要的开发成果。第一组课程《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教育创新与实践》,以“基础认知-工具实践-学科融合-未来展望”为脉络架构课程体系,旨在激发教师探索新型工具的热情,助力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第二组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围绕 AIGC赋能教学、评价和教育科研三个维度设计内容,以期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组课程《AI赋能智慧教学》,构建了以AI赋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题研究、过程评价和课后评价为核心的课程框架,以期帮助教师提升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教学的能力。
名师点睛:聚焦需求,精研致远
基于各小组前期的工作,专家和导师给出了后续课程纲要的优化建议。孙时敏老师提出课程开发需要具有“用户思维”,立足全学段、全学科教师的差异化需求,精准定位,科学设计课程的结构与难度,关注多种工具的融合使用;课程开发的过程要“规范为先”,注重政策文件与前沿热点的动态融合,强化文本的逻辑性。孙老师最后也建议“研用结合”,推动师训课程与团队课题研究有机衔接,实现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奚骏老师提出课程开发要坚持“需求驱动”,通过开展面向全学段全学科的调研,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试点实践,提升课程的可行性;要关注学科的独特性,强化人工智能理论内核,彰显信息科技学科的实践引领价值。最后,奚骏老师鼓励团队成员多借鉴“三个助手”资源、文献和组间经验,用好他山之石。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智慧教育 教育智慧”研修主题,通过专家赋能、智慧共享、精准把脉,推动团队成员在“研”中锤炼专业素养。未来,团队将以实际行动践行育人使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