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暑期课程《走近红树林》3 | 探索湿地公园、走进临港红树林培育基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27浏览次数:0

    点击查看相关视频

  7月11日,我校同学来到临港展开为期两天的野外实地考察与学习。第一天下午,我们就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和春花秋色公园中的生态情况进行野外学习。在一开始,南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样方尺的使用: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或按照一定规律摆放样方尺,再对样方尺划定范围内的生态学数据,如该范围内的物种数量、物种特征等,进行统计,从而达到对较大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等数据的估计。南老师提到了生物量的估算,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实:对于宏观角度的生物量估算是容易的,真正困难的是微生物生物量的估算。这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培养,让微小的微生物变得宏观可视化,变得方便统计。

      后来,同学们在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内学习了自然的滤水结构。与自然结构类似,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设想。该设想先通过管道分别汇聚雨水与污水,将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后与雨水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水经过湿地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了净化雨水和污水的目的。这是一种NBS(nature based solution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自然的手段完成水的处理问题。

      最后,同学们在公园中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细致观察,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开展各组小课题的初步研究,满载而归。

      晚上,同学们前往复旦红树林科普驿站进行灯光诱虫的实验。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阵雨,使灯光诱虫实验并不成功,没有招来多少昆虫。“如果天气好,这附近的虫子应该都会被吸引过来,毕竟虫子有趋光性嘛。”听上去充满了惋惜。“可能是下雨了,虫子的翅膀都湿了,飞行不方便。”

      今天,同学们在实际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看到了很多,并将现实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也是走进红树林这门行知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行走中收获真知。

撰稿:竺子策

      7月12日,复旦大学《走近红树林》行知课程在上海临港新城继续开展。经过前一天老师的提醒,部分同学于凌晨4:59起床在酒店看海上日出。由于天气不佳,阴沉的积雨云掩盖住了初升的太阳,同学们没能成功获得最佳的观看体验。但俗话说的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清晨6时许,部分同学跟着助教登上酒店六楼天台观鸟。望远镜里是一只只轻快翱翔的鸟儿,灰白苍穹下有着一颗颗好奇探索的心灵。阴天和早起困不住同学们的热情,清脆的鸟鸣鼓舞着同学们继往开来。

      上午用完早餐后,同学们乘车来到了临港大堤和复旦临港红树林基地。正如我们的课程名称《走近红树林》,今天同学们真真切切地在现场体会到了红树林的样貌。经过前期在复旦六教的授课,同学们对于有关红树林的理论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同学们也分好了组,规划好了课题计划。下地之前,南蓬副教授和蔡星星老师为现场的复旦、复兴、行知和复旦步青计划的同学们讲解了复旦临港红树林基地和红树的大致情况。今天是我们对红树林的第一次实地考察,同学们穿好鞋套,拿上工具,便开始按小组下地检测采样。有小组采集了红树叶片样本,有小组采集了土壤样本,有小组使用仪器现场检测……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场雨无疑增加了同学们做研究的难度。雨水、泥水、汗水打湿了许多同学们的衣衫,但它们浇不灭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冒着雨在红树林间穿梭、采样。由此,我们体会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艰辛,也感悟到了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之后,老师和助教们组织同学们进行劳动实践,每位同学负责一平米土地的人工除草工作。一棵一棵杂草被同学们连根拔起,很快,田里的杂草被处理干净,同学们成就感满满。至此,同学们倍感劳动的不易,对劳动者心生敬佩。

      上午9:30正是退潮之时,有同学随着教授和老师走下堤坝,体验了一把赶海的乐趣。退潮时的滩涂虽看似一片灰暗荒凉,实则物产丰富,应有尽有。随处一挖就有贝壳、海螺、蛏子……无数小海鲜随着潮汐被留在海滩上,引得同学们流连忘返。

      中午,所有同学们回到酒店,整理好行李后用午餐。下午1点,我们来到滴水湖畔游览。不久之后,我们就发车回到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正门。路途中遇到了大巴车离合泵故障,好在我们在司机师傅安排下换了车顺利抵达目的地。

      东海之滨,浦江之津。我们难忘《走近红树林》的研学旅程。

      青春似火,年华似锦。我们在课程中挥洒青春汗水,收获了成长。

      授我真理,铸我灵魂。我们在课程中学习到了许多知识,领略了生态之美,获得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我们期待接下来在浙江温州更加精彩的活动!

撰稿:毛欣源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