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暑期课程《走近红树林》2 | 了解红树林、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岸线保护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27浏览次数:0

        为了提升学生对红树林“南树北移”工程的了解,促进对于生态多样性的认识,“走进红树林”暑期第二天的课程于7月9号的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展开。

        上午,赵斌老师带我们了解了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知识和学习和怎样理解和提出科学问题,并请步青计划的同学们为我们讲解了NBS的定义。

        首先,赵老师通过“谁更乐意拥抱AI?”和“什么是人工智能?”两个问题引出人工智能对于教育业的重大意义的讲解,并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最大潜力是个性化教育规模化的实现。随后引出ChatGPT,点明它不是搜索引擎,它的使用范围广不在于其功能强大,而是门槛低,无需学习编程即可使用。紧接着通过对比两种学习方法不同的人工智能博弈分出的胜负表明学习方式不同所带来的差距。在最后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思考的替代品,这让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利弊,应用已经有了更全面更辩证的看法。


        下午,南蓬老师从何为红树、红树特征、生态功能、机遇挑战、发展历程和生态实践六个方面展开,带领我们初识了红树,红树林和的发展,深入研究了红树林的分类,分布,种类和生态学特征以及 “南树北移”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具体挑战。并在最后为我们即将进行的生态实验的设计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想法和注意事项。这对我们后续讨论如何提出既贴合实际又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提供了精炼有效的数据,并引导出我们的创新想法。


        在课程的最后,老师和5位助教老师和我们一起以小组的形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分别有针对性地讨论了课题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各自的研究目标的大致方向。我和同组的同学与老师交换了各自对研究课题的看法,蔡星星博士和南蓬教授对我们组的初步想法进行评估和修改,我们暂定了明后天的任务。

撰稿:杨绎禾


        7月10日上午,赵斌老师为我校学生科普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老师从多角度阐述了气候变化、全球变化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复杂联系。他指出,气候变化的主要矛盾并非变化本身,而是变化速度之快,远超自然界正常演化速度,这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挑战。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物种迁徙,不同物种之间的生优胜劣汰将频繁上演,生死存亡则取决于其进化能力。

        接着,赵老师引入了碳中和问题,并以“光伏羊”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他结合相关论文和科研团队的实地考察成果,讲述了牧光互补模式在光伏发电领域的创新意义。赵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也启发同学们着眼于清洁能源的未来。


        下午,贺强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修复。他通过草-蟹-水鸟的实验生动阐述了食物链之间的相关作用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该讲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也为我们树立了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期待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张尹熙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