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冬日里的学术奇幻之旅——清北研学系列报道”终于可以跟大家见面了,这是复兴高级中学强基学部酝酿已久的一件事情。走出去的是16位同学,但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们,还应该是所有的复兴学子,这才是我们组织研学的初衷所在。他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或许就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眺望远方的视角;或许就是一个火星,一刹那点燃了我们年轻驿动的心;或许也是一座灯塔,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启程更加憧憬。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在学习之余,滑动手机屏幕,看见这组文章,看到16位学生的火热情怀,在心里点个赞,都将让他们倍感鼓舞。
所有文章都根据需要进行过编辑,以便于不啰嗦,不重复,更好呈现全貌。感谢提供稿件的所有同学。
冬日里的学术“奇幻漂流”
高二9班 刘浩然
午后,北大校园的漫步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甚至不仅限于北大,当我们往返于酒店与大学之间,途径的学院路两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大学林立的场景就已经让我更加确信自己渴望融入这样的环境。采访北大学生时,他们分享的学习心得和宝贵建议让我备受鼓舞。此外,参观北大校史馆,从戊戌变法时代的“京师同文馆”,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到大跃进和文革的激荡岁月,再到如今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纵览每一个时期北大留下来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我震撼于北大校园里自由民主的氛围和师生们敢为人先的精神 。
接着,我们转战清华大学,沿着19级程昱皓学长引领的观赏路线,遍览了校园主楼、二校门、荷塘月色等标志性景点,领略了古典与现代并重的建筑风格。当我们再次重返北大,在人工智能专业的助理教授的讲座中,我们从AlphoGo战胜李世石这一个小故事入手,更是开启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入思考。这趟旅行,让我明白大学不仅是学科的深造,更是对未来职业方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回顾这几天,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学长的陪同导览,以及人工智能课程的别开生面。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学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充满着与我们共鸣的生活和梦想。
这次研学不仅仅是对学校的认识,更是对未来的一个指引。他们的学子并非神秘的存在,他们同样有着平凡的烦恼和选择,这使得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了更为实际的期待。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这片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我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执着地追求自己热爱的专业,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这次研学之旅,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更帮助我为未来立下了明确的专业志向。期待未来的我在这段奋斗的旅程中,勇攀知识的高峰,为梦想而努力。
就像研学临近尾声时,我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中所写,“我愿未来的自己能够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大学时光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心栖梦归处,不负韶华年
高二9班 吴睿
北京大学这所安静的校园处于闹市之中,却没有沾染上半点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感觉到阳光透过树叶点点斑斑洒在小路上的静谧。冬日的北大校园,带着几分萧索,灰蓝的天空下,透出历史的厚重感,红墙黛瓦的古楼与设施先进的现代教学楼相得益彰,既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又闪烁着科学与理性的光辉。
北大的图书馆,是整个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偌大的主厅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自己手上的事,即使是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整个图书馆依然不显空荡。有诗描述图书馆内的精神气象:“静,轰轰烈烈的静”!
北京大学的校史馆陈列了很多艰苦年代教授和学生们的学习用品和研究成果。在最困难的时候,西南联大是中国最穷的大学,但那又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百多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他们苦中作乐,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贯穿于自己的大学时代,“他们在纷飞的黑色硝烟里,脸上挂着含有苦涩明媚的属于青春的笑,望着光明和希望,跌跌撞撞,互相搀扶着,用力向前奔跑着,尽力抓住每一缕可能抓住的幸运美好,认真地生活着”。这些曾经的大学生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骨。正如汪曾祺所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作为研学任务之一,我们随机采访了三位北大的学生,她们分别是韩语、电子信息工程和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专业的理由都出于个人兴趣或职业前景考虑,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偶尔对前路感到迷茫。她们有的频繁转专业,有的选修双学位,有的在为厚重的专业书而发愁。通过与这些大学生的聊天,我觉得北京大学身上笼罩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向我们展示出她真实的一面。她像一位穿着古朴素雅,博闻多识的才女,散发着沁人心脾的书香,又透露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与锐气。
我向一位学姐请教了北大的校训,她引用了《我心中的北大精神》中的一段话回答我:“就像「未名湖」不是「无名湖」,她只是「未被命名」而已,但是这「未名」之名也便成了名。如此看来,北大没有校训也是一件恰如其分的事情。校训的基本格式就是用几个字包含所有精神,但是,北大的精神真的是可以用几个字就总结了的么?如果我们只举「民主科学」大旗,那么我们就不是「自强不息」的热血青年了么?如果说我们「博学审问」,那么北大和其他大学所追求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北大的精神没有定义,这是一种自由,一种志趣,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坦诚。”
踏在未名湖的岸边,
我想:两年后的一天,我能否在未名湖边,感受微风拂过湖面带来的一丝丝的凉意?
我想:两年后的一天,我能否在图书馆里阅读书籍、查找资料?
现在,我们漫步校园,感受着来自北京大学这座古老的学院给予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涤和精神的寄托。
坚定理想,扬帆远航
高二7班 刘子钰
我们以小组形式自由穿行在校园中,开展学生访谈。骑着自行车,我们在惊叹于北大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见到了不少古建筑模样的教学楼,感慨于北大悠久的历史与巧妙的设计。在这次访谈过程中,我们也与这所高等学府中的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收获良多。北大学生同在一座校园中学习,却又各不相同。他们有人穿着溜冰鞋在未名湖上享受难得的冬日风光,有人在操场上肆意奔跑尽情挥洒汗水,也有人戴着耳机脚步匆匆,准备着将来的期末考试。
我们也了解到,北大开设了丰富的课程与专业,有人因为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了小语种专业,也有人为将来的就业选择了电子信息专业或律法类专业。北大是包容而开放的,在北大,不同的个性都可以被接纳,学生也正因此能够向着心中理想不断前进,奔赴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这些北大培养出的风格各异的人才,也加快了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走向繁荣富强的脚步。
访谈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了我们与人交往的勇气与公开发言的自信,让我们的自身能力有所进步。
次日下午,我们参加人工智能专题讲座。老师幽默风趣的表达与简洁明了的介绍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老师讲到,学习人工智能,需要的不仅是理科思维与学习能力,更是一颗热爱世界的赤诚之心与永不熄灭的探索热情。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改变世界的方式,亦可以为社会问题埋下隐患。但人工智能并非原本存在于世界上的,而是由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完全由人类决定。这极大激发了我对人工智能的好奇与兴趣,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最后,老师对人工智能与性别、人种歧视这一社会议题的看法也引人深思。歧视是人类社会具有的,也同样反映在人工智能中,这并不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然而,若就这样接受现状,那么人工智能将会削减人们对于改变歧视现状的信心。因此,研究人员应当做的,是将性别、人种等因素移出人工智能对人的评判标准,而创建一个更平等和谐的社会。人类创造出技术,而技术也能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这正是我们努力学习,投身于研究的意义。我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一定能蓬勃发展,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北大之旅,催人奋进
高二9班 樊孝文
步入北大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雕栏玉砌隐藏在苍翠的绿叶下若隐若现,有华表,有石舫,有古塔,更有庄严肃穆的教学楼,“一塔湖图”的美景常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北大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碑、每一条路都暗含着历史的沧桑,凝结着文化的久远。正至冬季,路边积雪堆积,房屋上绿化灌木上白雪镶边,一幅北大雪景图,整个校园像显得别样的优美,也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作为北大最为出名的未名湖,这个季节,湖面早已结冰,我们看到有不少人在上面滑冰,冰面上和岸边人来人往,北大的神秘感仿佛也一点点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亲近感。
第一天上午,我们一行人倾听了北大的禹洁老师的讲座。禹洁老师从北大招生计划谈起,既为我们解读现有政策,阐述了北大“基础与特色”、“交叉与选择”和“融通与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又向我们介绍了北大扎实的基础学科和同学们丰富多元自主的学习模。她从自身经历出发,循循善诱,鼓励我们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让自己有动力继续前行。在禹洁老师的娓娓道来下,我们对北大校园有了更多了解和更多兴趣,也少了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困惑和迷茫,要更加脚踏实地,着眼于当下。
我们还参观了北大的生物实验室。一排排一列列的长桌上摆着我还看不懂的高精密仪器,仪器上贴着贴心中带着点可爱的“使用须知”,偶尔会有做实验的学长学姐步履匆匆地走过,或者来记录数据又很快悄然离开。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看过诸如光镜、电镜、离心之类的仪器,掠过屏幕上的种种记录数据,听老师讲解这些仪器的种种用途,一睹顶尖大学实验室的真容与神秘。
在采访环节,虽然我们小组只采访到了两位学长学姐,但也带给我们不小的收获。学长学姐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宝贵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专业选择秘籍,比如当初选择专业的原因,和他们对于大学、专业的看法和建议。从中,我们了解到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存在的断层,因此他们鼓励我们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了解大学生活,以便在进入大学后提早适应。
同时他们也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任何职业都可以做得很好,关键在于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这次经历让我们接摸到了真实的北大学生,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许多人步履匆匆,有些人甚至从图书馆出来直奔会议室,有些人会在自习教室独自自习,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靠近,也有常人会有的对于未来的担忧和迷茫,只是他们同时对自己的未来的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安排,有着更主动姿态,并愿意为了更好的前景去努力。良好自主的学习氛围、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身才干的不断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从北大校园、北大学生中看到的最与众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