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下午,由虹口区付文治高中历史学科高地研修团队主办的“贯通·融通·进阶——大概念视角下高二选必教学探究”高地项目实践专场活动在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举行,这是高地2024年第六场项目推进教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围绕高地学员傅杰老师进行选必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公开教学展示进行研讨,高地学员与学科专家进行深度交流研讨,完善项目实践总结。活动由基地学员庞雪莹老师主持,活动特邀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正高级姚虹老师参与,虹口高级中学李鹏校长、党总支吕凌书记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傅杰老师的公开教学展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他从自己经历的人口普查导入,展示学生课前学案完成情况,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教学活动逐步成为生活的历史情境,学习的历史场域,认识社会的思索过程。中国传统国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合力作用下建构了社会治理的制度架构、基层治理与体恤温情的农耕文明发展史。在教学中制造情境冲突和材料差异、建立探究基石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励学生思考,完成了从史实、方法到教什么的预设目标,学生在明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救济优抚发展流变的历史进程中重构对中国国古代传统的再认识,实现了从必修到选修的学习进阶,高地项目对完成教学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又充实了高地项目内涵。充分展示了高地学员的风采。
讨论伊始,虹口高级中学李鹏校长做了讲话。李校长感谢学科专家和高地学员莅临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李校长对傅杰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以及平常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感谢虹口历史学科高地对学校历史教学以及教研组历史教师的关心和培养。李校长勉励青年教师要珍惜在高地学习的机会,多多向专家同行学习请教,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最后,李鹏校长提到学校马上要搬迁到新址,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新契机,也欢迎在座的专家以及基地学员来到新校区再做指导,进一步推动学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发展。
随后,傅杰老师就本节公开课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了自己对于“贯通·融通·进阶”这一主题的认识。首先是“贯通”,本节课将户籍制度、基层组织、救济优抚放置于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这一历史底色下,尝试将选必与纲要进行贯通。其次是“融通”,本节课尝试以“社会治理”这一大概念进行融通,户籍制度是社会治理当中的制度架构,基层治理好坏是社会治理当中治理成效的体现,社会救济优抚体现社会治理的体恤温情,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融合。最后是“进阶”,本节课在课堂问题设置、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和历史阐释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创设进阶途径。
基地学员的评课真诚、热烈而且充满建设性思考。继光高级中学的陆文静老师认为这节课有几大亮点:第一,示范了日常的等级教学,遵循等级考评价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尤其是给怎么看提供视角,引导通过联系与区别、进步与局限的思考培养思维能力。第二,用足课内史料,引导学生基于史料研读形成历史解释,体现对能力、思维的培养。引用模卷真题,帮助学生了解等级考命题趋势。第三,联系生活情境,渗透结构化教学,板书体现目的逻辑。第四,贯通视野,呼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同时,对这节课也提出了几个建议:第一,联系今年等级考“国家治理”与选必一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提高站位,作为最后一个单元应注意单课与整本书的关系。第二,在纵向与横向上再深入,横向上,深挖户籍制度与政治制度、法律教化、赋役制度的联系,帮助学生整体性地理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到变化背后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等深层因素。在纵向上,可与当下的落户等问题打通,当今的户籍与社会保障紧密相连,为下一节课的授课做铺垫。第三,借鉴今年学业等级真题“国家治理”的评价,从国家治理的内生性、连续性与独特性深化本课认识。
上财北郊高级中学的安世皓老师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呈现现实生活情境,实现古今连接。第二,对于基础知识的结构化梳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对教材当中经典材料充分挖掘。同时,也提出本课教学过程中在一些概念上存在认识偏差,安老师认为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并非是基层组织,而应该是社会治理,从概念角度应该要准确。
上音附属北虹高级中学的戴骋浩老师认为这节课对于教材逻辑的把握十分精准,围绕“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和“救济优抚”三者关系,将内容繁多的碎片化教材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将这一逻辑关系渗透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认识,解决了一些问题,能为课堂教学提升提供切实助力。傅杰老师对于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十分精巧,运用结构图清晰展现了知识框架,也凸显了一些需要思考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关键,为老师们如何编制导学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充分运用教材材料和最新试题,精准指向等级考要求,特别是对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大明律》材料的分析,丝丝入扣,实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达成。同时,戴老师建议在梳理各时代制度时,可以更明确地指向中国古代不同时代的特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既是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底色上的发展,不可否认,也带有不同时代的特有特征。另外,作为选择性必修一的最后一个单元,也可以对中国古代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总体认识进行一些归纳、说明,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提升。
上外附中的林镇国老师认为应该将基层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放在国家治理的架构下,从国家和社会、中央和地方、民间和政府的视角进行考察。对于第一子目,林老师认为国家对于户籍的管理并不是一味的加强,直线型的发展,而是在治世和乱世之间,国家的户籍呈现控制与崩溃的交替。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户籍的管理越来越难,最终在康雍时期户籍制度最终瓦解了。对于第二子目,林老师认为秦汉之后的基层组织是靠自我管理与互相监督,体现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延伸。对于第三子目,林老师认为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现中央在基层的礼制,并通过乡绅实现社会安定和道德教化。由此看来,如何追求历史真实是有效教学十分关键的一着。
上财北郊高级中学的徐志宏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突出的户籍因时而变,但在教学中太过侧重于线性发展。虽然历史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不一定就是简单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所以对于户籍制度课前梳理的表格,可以进行以下调整,在表格中添加一栏战国到清朝的时代背景分析,首先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分析提炼历朝历代在怎样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户籍制度不断发展沿革。徐老师也对傅杰老师《大明律》这段材料的分析予以赞赏,认为傅杰老师将制度与实施的差异讲清楚了。最后,徐老师结合教材表述,谈了自己对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等概念的认识,认为乡里制度、里甲制等是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而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等则是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机制。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姚虹老师首先提醒大家,这节课是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新添加的内容,教师在大学和以往工作中知识储备是很不足的,因此,这节课的难度比较高,具有挑战性。课程标准增加这个主题,希望改变以往政治史学习的相对单一,提供给学生从制度层面透析政治史变迁的新视角。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制度、思想、社会等多元的视角来反思封建王朝兴衰的深层原因。本课通过让学生的视线下移,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下层民众相关的问题。基层治理的内容与社会学联系紧密,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对于傅杰老师这节课,姚老师总结了几个优点:第一,这节课教案文本的书写非常规范,语言的表达非常精准,对整节课内容的把握非常到位,内容主旨与教学目标的适切度非常高。第二,史学思想方法自然凸显,教师关注到历史的长时段,并能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落实学生历史的核心素养,凸显海派风格。第三,教学的板书呈现内容的结构化,有内容,有结构,思维的轨迹发人深省。整节课对于知识的梳理、对于选材设问的指向性,都能较好契合勾连等级考试。同时姚老师也对这节课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丰富度还可以扩大和拓展。对于这节课的处理,能否更加大胆,在学生知识梳理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可否选择一个综合性的案例,通过生动的综合性案例,将本课三个子目的内容串联起来,而且有情节、有故事的案例更能打动学生。第二,整堂课历史认识的融通度还可以再提高。教材叙述中缺少总结性的叙述和规律性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总结提炼。此外,对于制度架构、基层成效和体恤温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没有具体揭示出来。建议将户籍制度与政治制度、法律教化进行勾连融通,理解他们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家治理形成合力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内生性、连续性。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高地主持人付文治老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付老师首先感谢了姚虹老师的到访指导。之后,提到今天各位评课老师从课堂教学、等级考试以及历史研究的趋势等角度进行了高质量的评课,对大家上好这节课都会产生很大的启示。同时肯定了傅杰老师在磨课过程中思路的转变以及最后的课堂呈现。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傅杰老师将试讲中关注“皇权下不下县”这一事实性判断问题转变为“评价中国古代编户齐民作用”这一价值性判断问题上。在课堂设问中,傅杰老师在整节课中能够聚焦12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到判断。同时,也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在概念性的教学中,准确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因时而变”应该要结合具体细节进行阐释,不要用后人大而化之的历史定论以论带史。第二,对于史事的问题要更加的准确。对于户籍问题应该做到古今的打通,我们今日户籍制度继承了古代户籍制度很多方面,但依然在改革之中,要有历史学的思考。第三,对于户籍制度的流变和拓展,户籍制度作为行政制度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受到儒法思想的影响。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方面,也是治理百姓的一种方式,并不针对所有人,比如外国人就没有记录在案。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是因为出现问题才不断变化,要在时人面临的历史困局面前让学生洞悉历史玄机,认识历史人物的抉择。制度就是管理,涉及制定者、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多层次的影响等方面。最后,付老师提炼了选必一教材关于制度史教学的设计视角。一种是从历史渊源、该制度的创造性和解决的问题、该制度的缺陷在后来历史中的流变三角度与学生认识分析制度。另一种是从国家社会民众、中央地方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制定实施被实施者等四种视角设计中进行探究历史的活动。希望所有基地学员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把握制度的内涵外延,这样才能上出千变万化的优质课。
通过本次研讨,高地学员对于“贯通·融通·进阶”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会将这些思考落实到课堂教学以及课题研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