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梯队 | 高层次学习 跨区域互鉴——虹口区历史学科高地参与六月“刊网微研”活动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6-27浏览次数:0

        2024年6月23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办的“刊网微研”系列活动来到了北京汇文中学,北京东城区刘玉群历史教研工作坊和北京汇文中学历史教研组带来了一场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教学研讨盛宴。虹口区付文治历史学科高地的部分学员参与观摩和相关活动。


        本次活动的第一环节是观摩北京汇文中学历史教师盛宏意执教的《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盛老师以“中世纪欧洲的信仰与社会图景示意图”作为课堂导入,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思想图景,为之后学习欧洲思想解放所带来的社会思想变化奠定基础。盛老师带领学生围绕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启蒙运动能够全面深入批判旧制度与旧文化的原因”四大探究活动展开对欧洲思想解放进程的层层剖析,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方法渗透下,带领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过程中,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的全面解放,形成了“文艺复兴——发现人性的光辉”、“宗教改革——给人以信仰自主权”、“科学革命——揭开宇宙神秘面纱”“启蒙运动——构建‘理性王国’图景“的阶段特征认识,将课堂导入的“二元社会图景”与“理性王国社会图景”加以对比。盛老师以精准的问题导向意识,形成的汇文中学师生精彩互动的历史课堂图景,给参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整节课学生的状态轻松而又充满热情,明快而又思辨,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很高。

        之后,执教者盛宏意老师做了题为《大概念——构建历史教学逻辑的枢纽》的精彩发言,盛老师指出,本课依据课标和教材,找到了三个层次提出的大概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学科大概念、“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变迁学习”的单元大概念以及“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的单课大概念,以唯物史观对欧洲近代思想解放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做出正确的评价,进而围绕大概念确立本课的课时教学目标。从核心素养的维度来看,其一是突出时空观念,从长时段来理解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内在线索;其二是从唯物史观的维度,认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的反应。教学重点是理解人文主义发展。

        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教学难点是认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实施环节,需要围绕大概念展开,首先是围绕大概念的探究活动,设置了四大探究活动,分别围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主题,以相关史料设置探究问题,指向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对中世纪的思想文化实现了哪些突破?突破的同时又保留了什么?进而由形成了一个大概念即“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而第四个探究活动是对前三个活动的深层次探究,即“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又可以回到对唯物史观的认识。第二个方面围绕大概念的内容结构化,本课加入了中世纪的欧洲信仰与社会图景示意图和启蒙思想家构筑的全新政治图景,这两个示意图的对比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结构,为学生理解课时大概念提供了学习支架,为学生以后在学习其他的内容的时候进行思维迁移来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专家评课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百慧指出,“大概念”实际上是在2022年初中课标修订的时候提出来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方面仍然有争议,这次盛老师围绕这个“大概念”这个主题展开教学,做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欧洲的这几场思想解放运动与之后的政治运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盛老师找到了思想解放和政治活动的内在机制,盛老师把课标中的要求揭示了出来,解读出了四场运动之间的关联,用大概念的方法进行统领,将教材中庞杂的知识形成了体系,在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又补充了很多丰富的历史细节。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庞冠群说,盛老师的展示课将中学教学上升到了历史理论层面,本课涉及到五个世纪的大跨度长时段的欧洲文明演变,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生成问题,涉及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在当下大学教育过程中,发现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历史架构和阐释能力不行,这个能力应该是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连续培养的,刘玉群老师团队用大概念把历史内容结构化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生能力上的整体提升。本课的一些表格设计非常好,从人文主义到思想解放,以往在讲思想解放的时候,往往会从一个观念到另外一种观念,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到另外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盛老师从横向与纵向、经济基础跟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有主线还有暗线,形成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多维结构,并且充分预判了学生学习的一些疑难点,不断地阐释前后关联,将差异性和连续性透过一些细节展开。因为这一课知识点与历史细节多,所以很考验教师的控制能力。在选材方面做到了与大学的贯通。此外,庞教授以盛老师选用的路易十四视察活动的油画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像证史环节的处理,此图一方面展现了法国上层重视科学的时代特征,但也要注意这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场景。另外讲授宗教改革的时候,可以适当提及对欧洲社会冲击非常大的宗教战争,让学生可以看到历史进程中的暴力因素。因为历史的开放性,讲述事件的选用一直是比较难平衡的,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进程,学生的认知能力跟兴趣并不一致,如果只是强调确定性,那当学生面对一些比较开放性的争论的时候,面对现实遭遇的一些问题,会对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历史课堂也要也要适当告诉大家,历史是开放的,可以讨论的,是可以不断被再认识再重构的。

        高地主持人,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付文治以“勇气”一词高度评价了本课,首先是有勇气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变革,第二有勇气用大概念这一全新理论展开教学。本课的大概念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确实是发生了正向作用。这一课堂最终结果呈现出来的价值是比较明显的。从教学变革层面来说,盛老师有勇气真正做到了两个转向,一是真正转向学生的学,二是真正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本课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处理举重若轻,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状态是轻松愉快的,回答问题的同学自我满意度特别高。从教学环节的设置来看,举重若轻的特征也是非常突出的,如文艺复兴的地狱结构图、宗教改革中路德的三大主张,让学生从人文主义视角分析宗教改革,再通过对科学革命特征的分析转向启蒙运动,选用康德的话中“星空”和“道德”很简洁地就处理了启蒙运动的特征和意义。并且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轻松处理了教科书里提到的一个必须理解的问题,举重若轻地收束了四大事件的环节转换,体现了盛老师对于课堂掌控的处理能力。盛老师的这节课充满设计智慧性,让学生有体验性、有实操性,让学生深度学习,通过对项目化问题的解决,让人耳目一新。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出发,盛老师善于利用图示匹配教材文本,充分实现了脉络化教学,将中古西欧二元社会和之后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展现得非常清晰,重复使用了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的示意图,用示意图生动展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三角关系。盛老师设计的探究问题直抵关键,去掉了许许多多这个繁琐难解的不必要问题。本课也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探讨,首先思想解放运动与制度变革是否是一个单向性的过程?第二,若用唯物史观统领进行课堂小结,经济基础、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是否是单向性关系?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内生性与文明的互鉴交流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欧洲人在500年间解放自己塑造了现代欧洲,如何从教学的逻辑解释欧洲社会的四个重大命题: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究竟怎么看?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桥梁。盛老师引用思想家们的言论都出自影响巨大的煌煌巨著,如果明示材料的具体出处,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名著的根和启蒙的种子。让学生以同理心和同情心认识历史,思想家们的精神世界之外还有普通人的世俗世界,另外,对于学生如何认识历史,付文治老师还指出引入“人的故事”、营造“历史现场”开放性问题三个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挖掘。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正高级教师周崴认为思想史一直是比较难上好的一类课,它所涵盖的广度和深度是其他的这些内容无法比拟的,但思想史教学又是充满魅力的,它有非常强的张力,具有博连纵横的一种特点,而利用大概念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本课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石,厘清思想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家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将课程内容结构化,形成了一种整体学习观。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给人以信仰自主权,科学革命证明人的认识能力,启蒙运动从政治和哲学层面来确定人的主体性。本课围绕思想解放主要是人解放这一概念,层层深入,把思想解放和下一节课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治解放区分开来,用词非常准确。另外,本课的理念是放在开阔的历史长河中间进行分析,将思想者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间,考察它背后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同时又要把它放在时代的洪流中间去探讨它的意义和价值。周老师也提到了一些探讨的问题,思想史的课一定要有思想的火花,火花不是通过灌输式的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引发学生去做一些积极的思考。大概念的提炼可以说是一种概括,是为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方向引领。但大概念不是讲概念,它应该是被解构的过程,要放在课中间分解,回到这节课实践中,可以通过历史的一些细节去感悟体会。盛老师在讲但丁神曲的时候注重细节的描绘,很巧妙地解读了恩格斯所说的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此外,在对史料的解读中能够迸发一些思维的火花,本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少了一些论据的意识,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结合才材料来分析,相信会火花四溅,这种意识随着课程的深入相信会越来越完善。


        专家点评完成后,是团队研讨环节,北京汇文中学的历史教研组带来了四场精彩的微报告,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段明艳首先展现了团队对于大概念的学理认识,在《概念溯源 见微知著——浅析大概念的必备特征及表述形式》中对于大概念的知识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剖析。付钰老师在《大概念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的报告中解读了大概念与教学目标确立的方法过程,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做历史解释,学生理解教师的历史解释,而当下的历史教学应该转换思路,力图达成一种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做历史解释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不需要机械分开,大概念使得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历史解释是理解的外在表现,而大概念就是理解历史的基础,教师依托大概念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施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与生成大概念,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这才是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终极意义,最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堂课能够试图去理解其他时空之下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做到历史学习的融会贯通。

        李文静老师在《大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化》中指出,结构化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分散的知识按照内在联系关联成系统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以及容易形成常识记忆,更便于知识的储存、激活和提取。另一方面,形成的新的认知框架也可吸纳更多相似的新知识,从而实现融会贯通、迁移运用,引领学生历史思维的进阶,从而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张亦为老师在《大概念统领下历史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初探》中说,大概念统领下历史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是在落实课标要求,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更加强调教学的评价一体化要通过过程评价以实现,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注重过程评价。最终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范式,在学习反过程中反馈表现出来,以大概念统领教学评一体化,是细化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维度的前提,具体在评价维度上,根据大概念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特征,初步形成大概念统领下历史的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维度,包括具体史实知识结构、学科思维方法和价值认识和大概念的迁移。四位老师以本课教学为例,以大概念作为统摄,全面展现了这节展示课成型的全过程,提供了一条可实践可模仿的教学实践路径。表现了刘玉群老师工作室和汇文中学历史组的教师素养,与会听众受益巨大。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教学论教研室主任郑林代表团队和组织者做了总结发言,郑林教授指出,本次活动主题非常聚焦,研究的问题也很明确,是紧密结合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个个例来探讨,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研讨历史学科大概念的呃主要特征及表述形式以及怎么围绕大概念确立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评价融入教学,一线教学名师和专家的点评,还有教研团队的老师从不同角度来深度的解析教学设计,听过之后,就对于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怎么设计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感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提供的这么好的教研平台,感谢刘玉群历史教研团队和汇文中学历史教研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希望“刊网微研”系列活动越办越好,在历史基础教育层面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虹口区历史学科高地参与的老师大为感慨,特别期待“刊网微研”活动的七月专场的到来,虹口区历史学科高地戴骋浩老师也将承担九月份的专场展示,希望“刊网微研”的活动继续为全国中学历史教师带来精彩盛宴。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