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达学部《习读本》专题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0-30浏览次数:0

        10月28日中午,我校立达学部师生齐聚来歌堂,聆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讲座。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慧超老师巧妙地以我校校名“复兴”为关键词,从“复”的缘由、“兴”从何来两方面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以及社会性质的改变。

        为何要“复”?尽管在中国文明自古以来以其灿烂的光芒照耀着周边国家,但近代中国社会遭受了全方位的危机。当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蓬勃发展时,处于明清交界的中国不断加强皇权,自我束缚于封建主义之中。由此,中西文明出现分化。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开启了百年屈辱史,中华民族精神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和流浪。

        郭老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讲解过程中,郭老师多次列举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例子,如《甄嬛传》、《白鹿原》,深深吸引了在场同学。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开始改变。由于小农经济的排他性,西方国家生产的钢琴、刀叉、睡衣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却是西方贵族的“标配”。因此,西方只能通过走私鸦片来扭转在贸易中的入超状态。虎门销烟后,愤怒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在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郭老师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决。

        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两个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希望解决矛盾,挽救中国。郭老师聚焦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同盟会和武昌起义,通过大量图像史料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前辈艰辛探索,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救国道路的局限性。直到十月革命如同沉寂黑夜中的明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才醒悟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凭借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口号,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讲座的最后,郭老师介绍了官僚资本主义——一种非健康、非正义的资本主义。同学们都对这一常出现在课本中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结时,郭老师指出:“复”,是因为我们曾经颠沛流离;“兴”,是因为我们兜兜转转,坚持不懈,最终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颠沛流离逐渐回归家园。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只有明白了“复”的缘由、“兴”从何来,我们才能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动力,当好新时代的青春赶考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撰稿:高一(8)班  文馨

审稿:高忆凝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