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都市文化学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会副会长,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名家评红楼”专栏作者詹丹教授,在复兴高级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以“重读红楼梦”为主题的讲演报告。报告在来歌堂举行,全体高二学部学生聚集于此,跟随詹丹教授,一同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妙之处。作为读书节的专场主题报告,本次活动也为复兴高级中学第十五届读书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尽管讲座的主题是“重读《红楼梦》”,但詹教授却从《乡土中国》讲起。在他看来,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乡土中国》、《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整本书阅读,其首要任务应是发现作者写作时需要面对何种外部的社会文化问题。詹教授认为,将《乡土中国》中的概念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此种阅读方法固然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应当知晓作家写作这一理论著作的现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如若不能把握《乡土中国》中传递出的对当时中国西方化、乡土城市化浪潮的批判姿态;不能理解费孝通生造概念的核心原因,在于他试图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创作出一种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那么,我们恐怕也就无法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所提出的“整体性要求”。
詹教授的这一引言,实则向我们交代了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方法论。正是顺沿着这一逻辑,詹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他从《红楼梦》“长篇小说”的文类特征出发,就“人物”、“思想”、“描写”、“情感”、“红学”五个层面,向同学们生动地阐述了《红楼梦》的经典性。同时,在《红楼梦》的读本选择上,詹教授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之上,詹教授以“结构化”的方式将《红楼梦》重新打开。他对“红楼梦总体结构层次”、“情节冲突的两种方式”、“人物关系的两种组合”、“社会风俗的呈现”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从《红楼梦》的形式结构出发,詹教授认为,《红楼梦》所面临的社会总体性问题是,当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到明清之际已充分暴露出其虚伪性时,人们应该怎么办。《红楼梦》正是依靠“情”重构起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以之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构成了互补、对话关系。
詹教授的讲座以“重读”为核心词,他深入浅出的演讲不仅让我们重新反思了自身在整本书阅读环节已有的、既定的阅读经验,也让我们以一种结构化、整体化的思维,重获了再次进入《红楼梦》文本的路径。而这让在座的老师、学生们受益匪浅。
一缕书香伴流年,回味经典传文化。在詹丹教授精彩的文本细读与理论引导之中,复兴高级中学第十五届读书节走向了尾声。尽管读书节转眼即逝,但在一场场的讲座中,一次次的活动里,每位同学都怀揣热情,重新打开了手中的书本,建立起了自我与文化、哲学、历史间的链接。读书节,是一次美好的契机,它唤醒同学们对阅读的渴望,拉近同学们与“大家”间的距离。在理性辩证与感性体悟的交织中,在接收知识与反思知识的过程里,相信同学们都已然感知到了自己与文学间的情感共振,并会带着这份共振,坚定地继续着属于自己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