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顶着炎热的朝阳,同济实验班的同学们来到同济大学,参加2024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我也有幸作为中德工程小组的一员,参与本次活动。
开营仪式上,童小华教授关于“月球探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享,使我们收获颇丰。在体验了“吃在同济”后,我们来到了中德大楼,在张永明老师的介绍下,我们领略了中德工程学院中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大专业的魅力,了解了它们的培育目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接着,我们来到了上海市能效中心,通过能流图,直观地了解到城市能源的调入及其运用到各领域的占比与全流程。同时,我们还了解了近几年新能源领域各大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令我受益匪浅。
第二天早上,我们参观了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中德工程学院。范蕊老师“低碳智能与未来”的讲座,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国为“零碳”“净碳”目标不断奋进;张永明教授的“智能城市建筑-电气-交通发展简史”,从智慧城市的智能化建设,到电气化建设,再到新能源未来发展方向--超导和可控核聚变,我们还了解到,上海作为智慧城市,通过综合指挥中心,可实现对上海交通方面的“一网统管”数字化管理,张教授也告诉我们,未来国家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呼吁我们多去接触新事物,开拓认知边界,提升自我能力。
下午的活动中,作为我国第一座汽车整车风洞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最令我影响深刻。虽然有些小遗憾的是,没能亲眼所见气动力学和热环境风洞的运作过程,但老师的生动讲解和炫酷的宣传片依旧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震撼。
第三天,同学们体验了光环境的利用,传感器与流体动力设备性能测试。
第四天,我们聆听了Lange教授全英讲座,让我们了解到“被动式房屋”的原理,作为一种依靠建筑外壳隔热、太阳能控温的环境友好型房屋,与传统建筑相比有节省能源、开支等诸多好处。在张永明教授生动的讲演中,我们看到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现状与危害,更加意识到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午,我们对嘉定校区图书馆的室内环境进行了评估。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声级计等设备采集了室内各区域的数据得到客观评价结果,并以问卷的形式得到了大众对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结果。
第五天一早,我们参与了自控编程项目的操作。我们组搭建了一个小型物联网,实现了电扇的开闭。下午,我们主要是分组制作工作报告,为最后一天的汇报做准备。
夏令营最后一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呈现了精彩绝伦的工作报告,聆听了大三学姐的大学生活与竞赛经验的分享。下午的结营仪式结束后,本次夏令营就圆满落幕了。
总体来说,这次活动特别开心,通过张永明教授和Lange教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许多低碳,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知识;通过实验室项目制作和风洞中心的参观,锻炼了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我们对大学工科专业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未来自己大学志愿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这短暂的五天半研学中,我们学到了许多高中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认知边界,给我们留下来难以忘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