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梯队 | 通古今贯中西:历史概念诠释的进阶——历史学科高地上半年展示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5-15浏览次数:0

           2023年4月25日虹口区历史学科高地举办了 “变革育人方式,提升课堂实效——通古今贯中西:历史概念诠释的进阶”为主题的三区联动课堂教学深度研修活动。本次活动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室、长宁区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工作室、普陀区邹玉峰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以及普陀区陈宇静高级指导教师团队、北虹高级中学人文科学教研组共同参与。中学历史学科专家、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大学教法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李月琴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梁志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沈为慧老师、北虹校长张峻莅 临本次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到会的还有虹口区的高中历史教师、各基地的老师们以及华师大徐继玲老师带领的历史教育研究生团队。青海省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校长沈涌和历史组的教师们也在线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在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之际,变革育人方式,提升课堂实效,在“通古今贯中西:历史概念诠释的进阶“目标指向中,立足单元教学的进阶实践研究,通过跨区联动、专家教授方向引领,进一步把脉进阶的实践路径,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实践贯通古今中西

           4月25日下午,两位教师的教学展示依次进行。两节课属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仅仅是四个“了解”,即: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货币发行、使用情况;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了解中国古代服役制度的演变;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和实行。看似简单,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呈现即可实现教学目标,但实际上作为一种制度的流变绝不是制度文本的阅读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高地学员刘丽芳老师在《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教学中,于古今中聚焦人类社会治理能力变迁,于中外间聚焦历史时空变换,基于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货币视角认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瞄准进阶学习的意识较为突出。无论是中国古代秦汉、宋元、明清货币变迁还是中国近现代货币变迁、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都是重新打开一个崭新视角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目的是通过度通史的延伸、递进以达到能力进阶。刘老师的课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指出古今中外各国货币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产物,但随时间的推移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相联系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成为调节世界经济秩序,进行全球治理的杠杆之一,进而形成可以看出,必须遵守经济规律、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维系社会的稳定,也才能在国家、国际层面实施更加有效的治理。瑕不掩瑜,由于大型展示活动的压力,也出现了一些小的口误。

           戴骋浩老师《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中,以传统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为主线,注重制度的实然逻辑,但又能贯通古今,居高望远。以“赋税”这一历史概念统摄全课各环节,《在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的基础上,将“赋税”置于学生已经熟知的时间框架下,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模仿和体验这一方法的过程中,以财政视角审视赋税制度的演变,从古代、近代与当代三个时间维度呼应本课核心观点:赋税制度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赋税制度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社会治理的稳定,中国赋税制度的演进是中国国家与社会形态向前演进的缩影。学生在已有认知和分析能力基础上,理解和蝉是问题的能力得以进阶提升。当然,有好几个契机可以叙事见人,让学生更有温度的抵达历史现场,这些细节把控尚需做些调整。


           授课结束后,戴骋浩代表两位老师进行了单元说课,他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经过《纲要》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意识,在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课程标准指出,需要“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双新”背景下倡导历史概念教学,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不仅要明确其具体的时空定位,还需要梳理清楚历史概念发展的纵向脉络,与各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内涵上明确其所指向的历史本质,外延上又能将这一历史概念体系化,最终上升到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教学角度出发,历史概念教学即是以核心概念或观点统摄内容结构,以学史情境的创设解释内容结构所蕴含的史学方法与价值观念。 

           因此,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的解读,以唯物史观引领下的历史概念教学为导向,可以有效应对统编教材时空跨度大、知识点内容多、历史概念多等现实问题。本单元教学以唯物史观为引导,从时空角度分析影响货币与赋税制度演变的因素,知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实际需要是影响国家确立货币、赋税制度的两大重要因素。进而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层面形成认识:合适的货币、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的推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第五单元专题要求来看,要从国家财政制度的角度来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要以唯物史观为引导,从时空角度分析影响货币与赋税制度演变的因素,知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实际需要是影响国家确立货币、赋税制度的两大重要因素。进而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层面形成认识:合适的货币、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的推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点评聚焦学习进阶

           进入活动交流第一环节,各位优秀老师开始精彩点评,他们基于课标、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课堂实践,对教学目标、内容主旨、选材设问、思想方法、学科育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中肯、客观的互动与评价。


           长宁区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工作室学员,来自复旦中学的何及老师认为刘老师的这堂课,在两个层面体现了贯通。一是在内容主旨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组合上,通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彰显了货币问题背后蕴含的国家政治权力、社会治理功能等诸面相。以新航路开辟背景下的白银问题为切口,将中国一国的货币问题与近现代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开启进行勾连,带领学生探询世界货币体系变化背后蕴含的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和全球治理问题。二是在学生的认知逻辑上,充分考虑学情,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环节,沟通纲要和选必内容。刘老师课例中的明线,围绕货币和世界货币体系这组学生不熟悉的概念;而暗线——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和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通过货币进行的国家治理——则将有待诠释的历史概念置于学生熟悉的、纲要教学中已经铺垫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对于历史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进行了思考和设计,何老师认为,如若再增加一些叙史见人的元素,则会让历史情境更加鲜活,更加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上两处贯通,在教学中会有效避免用概念来解释概念的误区,对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明晰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了很好的启示。

           高地学员上财北郊的安世皓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感想和建议。第一,货币这一课内涵非常大,放在课程标准中是了解,但是作为等级课,又不仅仅是了解,那么如何符合两者要求,其实是个难点,但这节课牢牢抓住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主线清楚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即货币如何作为制度实行社会治理的问题;第二是通过课前梳理解决庞大复杂的基础知识;第三则是本课的重点放在变迁,中国货币的变迁,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都体现了时空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货币背后折射的时代特征;第四就是本课关注了贯通,纲要和选必的贯通和中外的贯通,其中一条鞭法和价格革命的比较既有新意又有思考度,但遗憾也是在这个设计上没有呈现有深度的思考理解。

           普陀区邹玉峰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来自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谢兢老师针对戴老师的课,首先指出自己的疑问:赋税制度更像是政治学科的范畴,或者是大学经济学的概念,到底要给学生解释到什么程度?怎么讲出其中的历史味道?教材中主要讲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这三个概念应该很难关联在一起,那么,怎么将它们建构在一个主线中呢?他认为带来是这节课解决了很多困惑。戴老师把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置于国家制度演变与社会治理成效的大主题下,对赋税制度这一概念进行历史地演绎与诠释。首先,从“治乱兴衰”的视角切入本课,并提出问题:汉代真的是轻徭薄赋吗?汉代百姓的赋税负担到底如何?通过一组史料证据,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所谓的轻徭薄赋的“文景之治”背后,是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的现实。通过“黄宗羲定律”,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屡屡上演农民起义的背后动因。在讲到近代赋税制度的时候,本课依然关注到了自古代延续下来的农民赋税负担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并没有因为国家发展到近代社会而有所改变,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2005年,终于取消了农业税,彻底砸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其次本课并没有解释赋税制度这个概念,而是透过赋税制度这个历史长镜头,管窥了中国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尤其是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转型历程及其本质。

           高地学员复兴高级中学顾超平老师指出货币、赋税涉及部分经济学专业知识,两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着力引导学生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角度理解货币与赋税。作为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组成元素,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释史求通,货币一课以二三史事为重心,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延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最终回归中国近现代货币发展,反映出其时中央、地方、外部所面临的三重历史困境;赋税一课则通过赋税制度演变呈现出中国古代至近代国家形态的嬗变,从赋税视角看中国历史变迁,为学生展示了观察中国历史的另一种路径。对于核心历史概念的诠释,两位老师的课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如赋税一课关注到了学生习以为常的“轻徭薄赋”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通过汉武帝时代生动的历史故事,探讨了汉代赋税的构成,在轻田租的同时,人头税份额依然是一笔沉重的摊派。启发我们在处理与讲授历史概念时更加谨慎,需要依据史料小心求证历史的实然,不能理所当然。

           普陀区陈宇静高级教师指导团队,来自曹阳中学的张楚依老师认为《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比较典型“通古今”的一课,从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到近现代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首先抓住了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主题,在导入时就通过归纳历代王朝多因赋役繁重而乱、以轻徭薄赋而治的特点,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关系的历史意识。在环节设计上,充分彰显唯物史观,联系必修所学历朝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赋税制度,重点阐发赋税制度演变与小农经济生产力发展下土地兼并现象迭出,引入秦晖先生总结的“黄宗羲定律”,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以史实抽丝剥茧学术观点,串联起唐代以后在两税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并税改革事实上都未能突破王朝治乱兴衰的循环。之后的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税与工商税比重结构图表,结合清政府的关税观念,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深化了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化转型之艰难的体会。以及在评价晚清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之后,重现“黄宗羲定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适用性。通过戴老师迁移示范唯物史观的思维路径,锻炼学生掌握中国赋税制度发展脉络的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她还很欣赏一些细节设计,像课前任务单不仅是预习单也是复习单;PPT上精心筛选的史料中标红了重点字词辅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信息;课堂提问和重要结论都显示在PPT上,学生得以边听讲边快速阅读,在教师对问题进行阐释提示的时候也能随时回到问题本身;还有一些历史概念在不同环节的呼应,比如提问图表是否意味着向近代国家转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初具雏形的近代国家,以及最后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勾连起不同阶段社会形态下赋税制度的沿革。这些都切实提升了课堂效率,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状态在课堂中保持高度活跃,可以说是一节精彩而又“烧脑”的历史课。


专家引导立意高远宏阔

           活动交流第二环节是中学教学名家和大学教学法、历史学名家进行现场说法。第一位是大学教法专家徐继玲老师,她指出本次活动三区联动、宏大主题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表示感谢也表示感动。并派出一直追随上海历史教研活动的华师大研究生代表进行评课。

           来自于华师大的研究生在感谢学习和观摩的机会地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货币一课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一是历史的纵横感,包括时空观念和领域视角的纵横,本课重点明确,抓住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主线,让学生去理解货币是国家统治的一部分。如秦半两和汉五铢中政府的管理意义等再比如人民币的升华都非常精彩。第二是围绕材料的问题设计,课前学案表格的整理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都是值得学习的。

           中学教学名家李惠军老师认为两节课充分展现了上海中学历史教育的特色,也紧扣教材的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的核心是政治体制,货币和税收,看似经济现象,但也是国家制度之一这些与社会变迁直接相关,教材放在社会治理这个视角看制度,而非过去讲授制度的视角。两节课都紧紧围绕货币和税收作为微观特殊的制度服务于社会治理来阐释,从货币和赋税的角度阐述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兴衰之间的关系,国家制度带来的社会治理结果有治和乱,也正是在这种治乱的经验教训,中国家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两节课也都强调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两项制度变化和社会的嬗变有重要关系,社会的嬗变决定制度变化;其二、两项制度在不断地应对社会变化;其三、应对带来的结果有治和乱,在应对经验和教训中不断地发展;李老师指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非概念先入而是现象先入,大量具体微观的史料,细节,故事,一步步推动概念的解释,提出历史培养的价值是质疑和申辩,但两节课中也有些诸如金本位制、比较对象的交集点等细节问题还有待研究。

           华师大李月琴老师认为两节课把握了中学历史的精髓。第一,她谈到了课标问题的解读,很多教材上的陌生题材如何处理的问题,认为两位老师对课标的理解非常到位。两节课分别把货币和赋税作为经济工具是如何落实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她指出我们日常备课要按照课标要求来做,但也不能局限于课标,同时要参考学业质量要求,例如本单元课标本课是了解,而作为等级考的学生要达到水平三和四的标准,所以我们还要更多关注到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第二,她谈到教学内容如何更亲民。提出货币和赋税如何让学生所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如何才能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概念。如赋税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等,让历史课更好服务于现实。第三,教材中的各个栏目非常重要,如学习聚焦栏目中法定货币一词就很好的联系了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治理,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标,所以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很好的利用教材栏目。

                                 最后,华师大历史系主任梁志老师点评了两节课。第一,他谈到两节课都非常接地气,因为货币和赋税都是身边的事情,从身边事情说起非常有代入感,但又是非常宏大的主题,非常能够和现实联系。第二就是谈到史料意识培养,站在大学老师的角度,中学学生培养了一定的史料意识,利于以后大学的学习。第三,教材的特点是通古今通中外,今天的两节课都清楚的演绎了“通”字。他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课堂导入和结尾引发深思还有些讲究,如个人所得税退税的原因,是因为个性化的原因,更加变得合理,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看到历史的进步,看到历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等问题。


           活动特邀主持人虹口区历史教研员阮清老师总结了今天的研讨活动,她指出,通过本次研讨,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历史概念的诠释方法,也认识到了育人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创新的育人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潜力。也希望我们的教师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变革育人方式,提升课堂实效”渗透、融入到日常的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凸显历史学科育人的育德价值与独特优势。

           活动结束后,高地学员都积极撰写了心得体会。

           继光高级中学吴美玲老师写到:如何将货币与赋税制度与这本教材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紧密联合在一起是老师们要额外注意的事情,而在此部分的处理上,两位老师都做的非常好,紧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这一主题,比如刘老师很清晰的指出货币是特定时代下的国家治理的方式之一,包括最后刘老师说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世界货币体系已然成为调节世界经济秩序,进行国家治理的杠杆之一。而戴老师也一直紧扣赋税制度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去论述从古代到现在的赋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趋势。这次活动的主题叫历史概念诠释的进阶,也让我意识到,如何去处理教材到处充斥的点到即止的概念问题,而且我们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内容主旨,紧扣自己的教学目标去进行讲授。最后专家在点评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概念处理、如何紧扣教材主题的问题,均对我有较大的启发。

           江山老师这样说:对于没有上过选必教材的我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客观来说,选必教材相较于必修的两本纲要,涉及的领域更广阔,也更深入。比如“货币与赋税制度”这一单元,对学生甚至老师的经济体系理解能力有很高要求,两位教师的单元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两堂课的教学难题。两位教师都选用了大量不同朝代、国家的史料,以史料对课程进行串联,使其不像课本编排的那样“散”。刘老师以《史记》等材料对汉朝货币的演变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配合板书引导学生明白国家货币演变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这也正对应了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点,我认为刘老师的课程详略得当,对重点突出得很好。之后戴老师的课程,气场十足,从导入即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后续材料充足,并且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赋役制度做了补充,以更全面的视角全面认识“汉武盛世”,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很好的培养。之后结合图表甚至自身的个人所得税情况,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了赋税,表现出赋税的重要含义:赋税制度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缩影。之后的课程环节也很好地达成了设计意图,完成了一堂从古代到现代、博览中外的经济单元教学。正如专家点评所说的,教师要成为教教材的人,要能够根据学情对课本做出自己的解读,将更好的课程带给学生。

           沈骏老师认为:《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将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导学案的线索梳理,形成基础史实的线索性、结构性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刘老师将学生学习成果进一步延伸拓展,通过分组讨论引发学生思维共鸣,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进行历史解释。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在于刘老师基于特定时空,巧用地图将欧洲的价格革命和明代的一条鞭法进行归纳整理,不仅通古今贯中西,更体现了单元主旨,明确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和货币、赋税制度的关系,为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埋下伏笔。戴老师《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追求历史本真,通过丰富多元的原始史料和耐人寻味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整堂课既轻松又真实,既有教材的解读又有史料的补充,从课堂导学到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十分自然顺畅,不仅符合历史逻辑与客观规律,更体现出历史学科叙史见人、论史求通的特点。戴老师擅长在情境设计与历史演绎中娓娓道来,引导学生用发展联系的眼光和质疑求真的精神看待问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契合了《基于核心素养目标进阶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要求,为全体基地学员大概念教学与核心素养目标进阶提供了新的示范。在专家点评环节,李惠军老师从选择性必修1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视角,对货币与赋税进行了准确地解读。无论是货币还是税收都是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与主要表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不仅与土地制度息息相关,更是历代统治者在治乱兴衰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革新制度,巩固和强化社会治理。从他的点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学者在三尺讲坛上的默默耕耘与潜心钻研,也更激励我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尝试化繁为简,让历史教学更有实效。

           陆文静老师这样说:看到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课题,直观的反应是勇气可嘉。无论是货币或赋税,在知识储备上就是不小的挑战,且这两课体量巨大,概念众多,并不好驾驭,选择上这两节课,真的需要勇气。在听课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通”。这里的“通”不仅是纲要与选必教材的通,两位老师也将单课与整册书的“通”渗透在教学设计中,同时强调中国与世界的“通”,这样的思考与实践,在我看来,十分符合当下“双新”背景下历史教学的趋势。首先,是纲要与选必教材的通。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带着两本教材,纲要上和选必一,这样的做法首先在思想上就提示等级学生,纲要与选必不可分。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两位老师的设问,多次提示学生运用纲要的知识来思考或回答。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以芳老师为例,选必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的课文中,关于汉朝的货币,正文是没有的,仅有一张西汉“五铢钱”铜钱范的图片。但在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却有对于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描述。刘老师将此运用到本课中,结合秦朝的统一货币措施,强调这是合法货币的初现,是有效国家治理的体现,这一设计还呼应了选必一的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很是巧妙。其次,是单课与整册书的通。两节课的设计不仅从单元设计的出发,更立足于整册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时不时能听到两位老师对于整册书主题的呼应。如刘老师反复提及国家对于货币的管理、主导权的变化,都是国家有效治理的体现。包括在讲授世界近现代货币体系的时候,也提出问题,为何是金本位“制”?而布雷顿森林却是“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同样也在发挥其治理作用。戴老师《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也是如此,以赋税制度的变迁折射国家制度的变化。两位老师对于单课认识呼应整册主题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再者,是中国与世界的通。依据唯物史观,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两位老师的课中都有意识地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很欣赏刘老师的板书设计,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包括对教材的处理,并没有先把中国讲完再将世界,而是在讲一条鞭法后联系西欧的价格革命,指出东西方走向不同,进而展开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叙述,始终保持着中外的互动。戴老师这一课虽聚焦中国的赋税制度,但在晚清至现代的部分,也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关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一种培育,启发学生从更宏大的视野去观察历史,也是史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最后,我也想提一下自己的建议。正如李月琴、梁志两位老师所说,本课还可以在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寻求更接地气的“通”,因为两课内容对老师来说不熟悉,也是学生日常不会去关注的点,如果能找到更多关联点,也许课堂的效果会更精彩。

           潘婧老师这样说:两节课都围绕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展开,分别以货币的演变和赋税制度为线索贯通古今中外,情景化的设计赋予学生很强的时空坐标感。从国家的层面思考货币与赋税在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影响,打通了纲要和选必的学习,紧扣教材,运用真实有效的史料,层层递进的设问,很好的实现了历史概念的诠释和进阶。

           徐志宏老师这样说:两节课紧扣“通古今、贯中西”的活动主题,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发学生对历史大概念的递进式理解,如刘老师在讲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时候,将其置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初现的大历史背景之下,勾连起明朝的一条鞭法与西方的价格革命,戴老师则通过建构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将古今中国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衔接之处无痕过渡,倍感丝滑,折射出以国家治理为中心,财政工具由古至今的嬗变。

           周梦麟老师这样说:《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将货币的发展演变与国家社会治理方式紧密联系。货币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同时社会的嬗变也反作用于货币体系的发展与形成。刘老师重点突出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而对世界货币的发展只是简单概括,这种以简代繁,以点证面的方式不仅有利于降低简化学生记忆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大同小异中更清楚整合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发展的整体趋势。戴老师展现了《第16课 中国赋税的演变》。戴老师从“黄宗羲定律”的视角串联起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戴老师在知识传授中,以现象先入的方式推动概念教学,将枯燥的赋税概念深入浅显的在学生认知中形成脉络与体系。李惠军老师评价道:形散神聚,串起本课的核心知识。两位老师立足课标,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概念串联全课核心知识,用故事推动概念进阶发展,阶梯有序,由易至难,又紧扣选择性必修1的整本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既重视学情,又落实素养,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是高地上半年的公开展示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为高地的项目研究和教师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探索,高地将再接再厉,不断提升实践研究实效。



撰稿:付文治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