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反思与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双新”实施系列活动(虹口、杨浦、静安专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2-13浏览次数:0

      2023年12月20日,以“反思与优化”为主题,高中信息技术“双新”实施系列活动(虹口、杨浦、静安专场)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主办,虹口区教育学院、杨浦区教育学院、静安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联合协办。参与本次活动的有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特级教师张汶,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费宗翔,上海市向明中学原书记、特级教师冯忻,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赵灏,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谢忠新,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信息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奚骏,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周世杰,杨浦区教育学院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白晓琦,静安区教育学院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员郭颖慧,虹口区教育学院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曹磊,以及本市各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代表、市信息技术学科新技术研究小组成员、骨干教师代表、虹口区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虹口区初中信息科技曹磊学科研修团队成员等100多人现场参加了此次活动。曹磊担任活动主持人。


      活动伊始,我校赵灏副校长做致辞,赵校长首先对于与会的领导、专家、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很荣幸这样一场学科盛宴的活动能够在复兴举办,同时她指出,新技术的迭代更新对于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老师更是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学号信息技术已经不单单是一门技能,是未来人才需要的根本素养之一,更是教师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础技能与创新动力。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张一凡老师开设了题为《“海纳百川——线性回归初探”》的公开展示课,聚焦城市汇入人口数量趋势分析及预测这一具体情境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监督学习中线性回归算法开展学习活动设计,通过线性回归算法的原理探究、程序实现、预测应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界定、抽象、建模、自动化等过程,形成人口趋势预估的问题解决方案,课堂基于学习支架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建构,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之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吴玉静分享案例“人工智能之机器学习初探”;上海市回民中学蒋慧明分享案例“信息系统中的软件”两位老师都聚焦单元视角,以创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模式来落实课程目标,让与会的老师大受启发。


      活动之后进入专家评议环节,三区的教研员分别对于展示课和案例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教研员们都表示,展示的内容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于新教材实践的一个阶段反馈,一方面分享经验,能够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更是引发更为广泛的思考也深入的实践,启程之后的教学创新和实践探索。

      周世杰老师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评价指导,基于教材的二次开发;重视情境的设计;对于大模型的应用思考,指出在知识层面编程教学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奚骏老师归纳了“双新”背景下的教学应关注课程的育人价值、单元教学的设计以及课程练习的设计,对于几位老师的案例给予高度肯定,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构建和育人价值的有效渗透,以课程练习为抓手实现学科原理与学科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谢忠新主任针对本次活动内容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即人工智能、知识结构化和学科实践。教师知识结构化到学生知识结构化,从而更好地实现问题解决;学科实践是通过问题解决、实验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学科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冯忻书记肯定了案例中的情境设计,她指出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设计应以真实情境为任务载体,以学科知识为必要基础、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实现途径。她强调项目活动的重要性,项目活动设计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需层层递进,稳步推进。


      活动的最后,张汶老师作了总结讲话,在肯定了过去两轮“双新”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本轮“双新”实践中老师们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包括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GenAI支持下算法与编程教学应如何优化、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等,对后续学科教研任务与实践方向提出了要求。


      活动落下帷幕,新的探索刚刚起步,相信复兴信息技术的教学在不断的努力创新、实践探索后能够更进一步,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添助力。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