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同行,筑梦未来③ | 2024年同济大学暑期科技夏令营研学体验课程系列之:“中国虹桥”非遗建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0

          在同济大学那片孕育智慧与梦想的沃土上,明素学部“同济实验班”的同学们参与了“中国虹桥”非遗建造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踏入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科技夏令营研学体验之旅,共同探寻“中国虹桥”的非遗魅力,以现代科技之名,续写千年桥魂的辉煌篇章。

          7月2号,在一二九礼堂内三部精心制作的同济短片缓缓展开在众人眼前;童小华院士《月球探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讲座揭示了月球探测的奥秘与无限可能;开营仪式上“科创同行,逐梦未来”的口号声仍回荡在同学的心中……一段非凡的旅程正式启航。

          午后,土木工程组的同学来到土木楼。王浩祺教授作了《从“土木工程”到“智能建造”》专题讲座,他的话语如同跨越古今的桥梁,连接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魅力,理清了土木工程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体现了智能制造技术“血气方刚,堪当大任,远未成熟”的特点。接着,同学们了解接下来几天的日程安排以及本次桥梁结构设计比赛的规则与要求。

          7月3日上午,项平教授《材料与力学成就结构的灵动与优雅——从继承走向创新》引领同学们穿梭于历史长河,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从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项建筑奇迹都是材料与力学智慧的结晶。这让同学们了解到有关结构体系、框架体系、空间结构等知识,也为接下来的桥梁结构设计比赛提供思路和指导。


          午后时分,王浩祺教授的《工程结构的基本力学原理》,从高中力学知识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杆体受拉以及受弯的情况。公式推导间,不仅是对桥梁抗弯刚度提升措施的探寻,更是对学子们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一次深度锤炼,为桥梁结构设计比赛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月4日上午,项平教授以同济校园内那些匠心独运的桥梁为引,缓缓铺开了一幅编木拱梁桥的历史长卷。编木拱梁桥不仅结构稳定,而且还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与文明的传承。随后,同学们亲手搭建编木拱,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每一根木条的交错,都是对古老技艺的致敬与创新的尝试。汗水与欢笑交织,同学们共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虹桥之梦”。

          午后,阳光炽烈,却抵挡不住同学们探索的脚步。踏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一股科技的力量扑面而来。环流式风洞、直流式风洞、边界层风洞……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旋律。而振动台实验室的震撼,更是让他们对土木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王浩祺教授将我们带入土木工程学院STEM中心。这里,是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智慧碰撞的舞台。同济学子在各类赛事中的卓越表现,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同学们的前行之路;那些关于土木工程的先进技术,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经过半天的参观,虽然身体略感疲惫,但同学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喜悦。

          7月4日晚上,同学们查阅资料,结合课上土木工程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桥梁模型的初步方案,并于7月5日下午汇报。郭小农教授与王浩祺教授用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点评了每一个方案,既指出不足,又给予方向。7月5日上午与7月6日整天,同学们根据自己精心设计的桥梁模型初步方案以及教授们深入浅出的点评与悉心指导,全身心地投入到桥梁模型的搭建之中。汗水与智慧交织,每一块木料的拼接,都凝聚着对“中国虹桥”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经过一天半的紧张而充实的制造,大家都构建出了一座座既稳固又充满艺术美感的桥梁模型。






          7月7日上午,实验室内气氛紧张而热烈。经过一周的精心设计与制作,同学们亲手打造的桥梁模型此刻正接受着最后的考验——加载铁块。这不仅是对模型承载能力的直接检验,更是对同学们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每一块铁块的添加,都伴随着模型结构的微妙变化,也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随后,沈水明教授逐一为这些匠心之作点评,也为表现优异的学员颁奖,桥梁模型加载圆满落幕。










          随着下午闭营仪式的举行,夏令营虽然告一段落,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如同夏日里不息的蝉鸣一般,永远回响在心间。这场独特的研学体验,将成为同学们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勇攀科学高峰,传承文化瑰宝。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