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9月7日晚上历史学科高地与普陀区邹玉峰、陈宇静教师团队、松江区教研员张子辉老师等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网络教学研讨,活动还收到了华东师大教授李月琴老师的热情指导,气氛热烈,收获颇丰。
研讨活动首先由来自北虹高级的戴骋浩老师进行说课,戴老师分享了他关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教学设计和思路。他希望通过选材与设问创设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民主运动与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戴骋浩尝试通过情境式导入,描绘中国和埃及对巴黎和会的期待,以此来引出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读。然后对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三个环节进行选材与设问的探究。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中国的历史背景来理解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条件,关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上升。并探讨威尔逊和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凡华体系下民族自决的实践与局限,这也是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第二个环节是选取亚非拉国家的案例来分析民族民主运动的表现,整合印尼和印度,引导学生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与自身国情的紧密结合。第三个环节是从国际秩序变革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其不仅是对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反抗,同时也是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戴老师还提到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整合和呈现大量的信息,以及如何平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他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戴骋浩总结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应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方面是运动的范围、形式、领导力量的展示;另一方面是如何理解教材中提到的动摇世界殖民体系的概念。他强调了在总结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表象之上,还要深入到思想层面,以及这种高涨如何影响国际秩序的变革。
松江区教研员张子辉老师对教学设计提出建议,指出课程在讲解一战和民族自决方面花费了较多时间,但在总结高涨情况时显得较为仓促。他建议在总结时应该更加充分地讲解民主运动的表现和高涨的层面。张老师还提到了课程中对民主运动的讲解,认为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民主运动的失败及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建议通过地图等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最后,张老师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从多方面来论述问题,包括选材设问和提供具有情境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北虹高级刘丽芳老师认为,第一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压缩和精简,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进一步突出重点。认为戴老师的优点在于叙事见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至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动摇这一点,刘老师建议可以用联合国和国际联盟进行对比,来看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对比一战和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对国际秩序的冲击。
晋元高级张宝奇老师建议将课程的深入点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接,联系单元内容,将前几课的内容,如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包括帝国的崩溃和英帝国变成英联邦等,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系列结论性质的内容,并在地图上呈现。张宝奇老师还提到,课程的结尾部分应该更有力度,建议在地图上叠加元素,以呈现更复合的内容。并建议在讲印尼和印度时,可以拿中国的历史作为对比,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在民族民主运动中的不同道路和趋势。
顾超平老师对戴老师的教学内容表示了肯定,认为戴老师立足于国际秩序的演变来观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但建议精简文字材料,并将其转换成学案的一部分,以减轻学生的信息接收压力。他建议在课程的结尾部分进行深入讨论,并补充一些其他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他强调了历史人物活动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课程的一个亮点。并引导学生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虽然很多最终夭折,但它们为世界历史进程和国际秩序的演变创造了条件,并迫使宗主国做出妥协,传播了民族自决原则,是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体系崩解的重要力量。
王伦立老师提出,选择性必修三中也有民族自决的概念,它是站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角度去讲的。因此,纲要下的民族自决这个问题,教学深度就需要进一步的考虑。而一战作为这一课的背景,还需要再突出一下,关注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的削弱。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就是这一国际秩序发生变动的基础之上的斗争成果。而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又进一步冲击了这个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由此就会联系到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了。
晋元高中正高级教师邹玉峰老师深入阐述了历史教学设计中选材与设问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深度学习理念来指导这一过程。最初,选材被视为问题设计的基础,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意识到选材实际上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激活这一载体,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展开。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需要我们明确选材与设问之间的新逻辑:首先,需要定义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应围绕一节课的内容主旨或引领性学习主题,成为整节课的核心。同时,这个问题也应该有素养目标的导向。随后,根据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再去寻找与之相匹配的素材,确保教学内容与问题的紧密关联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围绕这些素材设计挑战性任务,即设计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地深入探究历史。关于选材,有几点需要重要考虑。首先,我们不应忽视反面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应妥善处理或利用这些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和视角。其次,同一材料在不同情境、不同环节中可以重复使用,但每次使用的功能和作用应有所不同,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同时,在问题设计方面,邹老师强调了契机和冲突性的重要性。问题的提出需要充分的前提铺垫和契机,以避免学生感到被动和突然。同时,设计具有冲突性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深入思考,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晋元高中陈宇静老师以“情境育人:单元作业设计”为主题,分享了在新教材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考和探索。她首先提到,从戴老师的课堂中深刻感受到单元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强调作业作为课堂延伸的重要性,指出作业设计也应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以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陈老师指出该单元难度较大,因政治制度抽象且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她提出,教师需精准解读课标和教材文本,形成自身认识,再规划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利用地图、人物传记等材料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单元作业设计,首先需要解读课标与教材文本,她建议教师不仅关注单元知识点,还要关注课标中的相关分册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及学业要求。通过详细解读,提炼出单元教学的三个关键点:各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制度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其次,设计教学目标与作业,基于上述认识,陈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结合时空观念理解各国制度的独特性;关注历史演进中的变与不变;以人为观察点体悟改革精神。她设计了四道作业题,分别涉及英国议会制度、中国内阁制度、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及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政治制度及其演变。第三是选材设问与情境创设,以史著中的英国议会制度演变为例,陈老师展示了如何通过材料选取与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历史现象。同时,她提到跨教材融通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将思政课本材料转化为历史学习素材的案例,强调通过多维关联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最后,陈老师表示,通过精准解读课标与教材、规划单元目标与作业、创设历史情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化解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科素养。
松江区历史教研员张子辉老师深入阐述了教学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他首先对选材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选材不应仅仅局限于史料,而应有更广泛的含义。张老师强调了选材的重要性,并从六个方面简要说明了选材的必要性,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选材方法,包括明确设计意图、确保逻辑紧密、内容层次分明、效度明确、数量精简和保持规范性。张老师还提出了选材的多种途径,包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选择配套资料、结合学生知识和社会热点,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他特别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张老师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教学案例,说明了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如何通过材料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济一附中王伦立老师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出发,讨论如何在这一视域下通过选材与设问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他提出,教学应该从初中的基础教材出发,逐步过渡到高中的纲要教材,最终达到选修课程的深度学习。王老师强调了在不同教学阶段,教材结构和教学重点的变化,初中阶段侧重于从具体史实出发,建立基本的历史联系,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在实施选材与设问的过程中,王老师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他指出,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逐步设问,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运动的时代背景和特点;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能够自主阅读和分析教材文本,从而理解运动的影响力和长远意义。王老师还强调了在教学中延展时空尺度的重要性,指出初中教学更多关注历史事件的直接背景,高中教学则应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探讨国际秩序和民族民主运动之间的关系。王老师在发言中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例如对甘地运动某些描述的教学意图进行了反思,探讨了这些描述是否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他总结认为,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教学,都应该聚焦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历史解释,通过逐步延伸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顾超平老师发言的主题是“内容主旨引领下的选材和设问”,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为例。他强调了内容主旨在历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它是选材和设问的基础。顾老师提出,选材是学生历史认识的起点和载体,而问题则提供了导向和引领,两者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的路径。他以教学环节中的地图材料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视觉化工具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分布特征和影响范围。地图展示了各国独立运动在空间上的传播,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波浪式的推进特点。他还强调了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表层信息,还应通过深层次的问题设计提升学生对内容主旨的感知。例如,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差异性与各国国情和国际秩序的演变密切相关。顾老师进一步指出,地图材料具有纵深性,可以用来观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他提出,通过结合教科书目录和其他材料,学生可以归纳出不同历史阶段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如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领导力量的多元化、参与阶层的广泛性以及指导思想的多样性。顾老师强调了通过选材和设问,学生可以学会阅读历史地图,并通过问题的引导鸟瞰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程,培养历史纵深感和整体感。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在更宽广的历史舞台上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阶段性特征,从而更系统地认识这一重要历史线索。顾老师强调通过有效的选材和设问,帮助学生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世界历史意义,并完成从单课到单元再到大主题的内容主旨逻辑贯通。
北虹高级中学刘丽芳老师围绕“叙事见人,融资养资育素养”这一主题展开,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为例,探讨了历史教学中叙事的重要性。她首先指出,叙事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也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刘老师强调,历史叙述作为教学目标,已经被纳入课程标准,成为教学和评价的导向。在当前统一教材的背景下,刘老师提到课堂中对人物的叙述有所缺失,而叙事见人的教学方式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和立体。她认为,通过叙事,可以更好地构建宏大的历史叙事世界,人物的关联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老师进一步讨论了选材和设问的策略,强调选材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设问则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她提出,在叙事中应隐含史学的思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通过叙事展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在教学设计方面,刘老师分享了她的经验,包括如何引入历史人物,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如何通过图示和时空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理性认知。她强调了选择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规范性的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人物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最后,刘老师提出了一些可能需要调整的地方,包括精简选材、明确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以及清晰和明确逻辑线索。她认为,通过这些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叙事见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刘老师的发言深入探讨了叙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叙事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素养。
带刺,邹玉峰老师又做了积极地发言。邹老师指出,在撰写论文时,应避免掺杂个人见解,保持内容的一般性和客观性。论文应该简洁明了,直接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冗长和偏题。同时,他强调了上位视角的重要性,即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邹老师肯定了张子辉老师的切入视角,强调了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性。信度指的是材料的可靠性,而效度则是指材料的有效性。他建议在选材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这样的材料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的大概念或主题主旨。此外,他还提到了选材时要注意的信度问题,即在筛选和删减材料时,不能改变原文的原意。邹老师还提到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作业设计方面。他建议作业设计应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特别是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层次,即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他强调,评价的核心在于目标的落实,因此在设计作业和考试时,应确保这些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学科高地主持人付文治老师首先对戴老师的课程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小戴老师在课程准备上已经下了功夫,头脑中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他建议小戴老师在课程导入上多下功夫,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利用有趣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直接导入难度较高的内容,以免学生失去兴趣。比如利用学生的认知或当代国际问题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付老师深入说明了19世纪中期到一战期间西方对亚非拉地区的态度变化,指出西方人的观念从将亚非拉人视为“非人”到“野蛮人”,再到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教育变成“文明人”的转变。这种观念是东西方历史交汇变化而定结果,但是也就导致西方人的自治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所要求的自治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出现的背景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的,“双重使命”的说法要能真正领会。随后,付老师对各位老师的发言提出了建议,陈老师的目标情境育人可以重点关注单元作业设计,而不再需要阐述课堂教学这一部分。张子辉老师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将认知和实践分开,一部分是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实施背景下,如何认识选材问题,而另一部分则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选材。王伦立老师关注到了初中,高中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的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标题还需要进一步修改。顾超平老师的论文已经较为成熟了,示意图的表达还可以更加清晰明确一点,注意相关的用词和逻辑构建。叙事见人是构建学生主动性课堂的关键,而叙事见人的关键又在于选材与设问,而选材与设问需要体现史学思想方法。付老师表示,会后将根据思考定出下一次研讨的框架和思考视角。
华师大教授李月琴老师做了总结指导。首先强调“选材与设问”这一主题与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一个是如何将这一主题与高考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她认为,选材与设问不仅是教学和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教学结构化的关键环节。李老师强调了选材与设问的内涵和价值,指出它们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她提到,在高考中,选材与设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概括性、理解性和综合评价式等不同类型的设问,这些设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一个是教学实践,上海在“选材与设问”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因此需要有理论构建和相关实践案例。要能建构顶层设计和相关理论,要能从多个维度对选材与设问进行探讨,并结合实操。她建议每位老师都能围绕选材与设问,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得出独特的经验和见解。老师们不仅要讲述自己如何选材和设问,还要解释这样选择和设计的原因,以及这些选择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主旨和学生学情来确定的,从而使其更具有指导性。
活动进行了五个小时,深夜方才结束,但历史教学探究的思考却更深更远,走向高处,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