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梯队 | 三伏天教研共探“选材与设问”深入探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8-27浏览次数:0

       8月10日晚,虹口区历史学科高地学员与北虹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普陀区邹玉峰、陈宇静两个工作室联合开展了以“选材与设问”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重点围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课进行暑期第二次研讨。


       首先,上海音乐学院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的戴骋浩老师进行了说课。他全面分析了在国际秩序变动背景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及其特征,探讨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在这些运动中的协同作用。戴老师的设计展示了丰富的思路和严谨的分析框架,尤其强调了三个关键问题:国际秩序与民族民主运动的关系、运动的阶段性与区域性特征、以及国际与内在因素对运动的推动力。通过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讨论,戴老师指出,尽管各国的斗争形式和策略各异,但最终都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立道路。他还在教学设计中解答了如何理解这些运动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动摇,认为这种动摇体现在各国独立的多样化追求与抗争策略上。

       接着,上海音乐学院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刘丽芳老师回应了戴老师的设计,提出从“叙史见人”角度出发的教学思路。她强调在历史课程中,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重要性。她指出,教材虽然偏重于纲要性内容,但应注重通过实践让历史中的“人”鲜活起来,以推动学生的主观历史观形成。她进一步分析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觉醒方面的表现。同时,她也提到杰出人物在特定时代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尚有困惑,希望专家能给予进一步指导。

       晋元高级中学的正高级教师陈宇静老师分享了关于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考。她提到,无论是单元作业还是课堂设计,都应从明确目标入手,结合选材和设问展开。她对戴老师的设计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认为教学设计应先描绘国际秩序的变动及其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然后通过具体人物的案例深入探讨不同国家的应对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主旨,特别是在讨论苏加诺、甘地、桑蒂诺等人物时,应更深入挖掘其特征,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如何在丰富内容的同时,确保教学设计的主旨清晰?如何更好地梳理主线,并深入挖掘关键人物的特征与观点?一系列发问引人深思。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王伦立老师从初高中衔接视角下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他指出,初中的教材提到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而在高中的纲要中则强调了“高涨”。如何在高中教学中体现这一“高涨”的内涵?如何从初高中教材衔接的角度展现一战及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作用?王老师认为,在纲要教学中,需要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贯通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民主运动,同时通过人物经历的分析,凸显其时代特征。例如,甘地、扎格鲁尔和苏加诺等人物的经历,不仅展现了民族主义主张,还反映了他们在国外教育背景下如何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思考。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时空关系,也能在内容上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顾超平老师在发言中探讨了基于本课、本单元内容主旨的选材与设问。如何聚焦内容主旨合理选材,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质?如何利用阶梯式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民族自决原则的作用?如何运用地图和多样化史料,展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全球性和多样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不仅是自身因素推动的结果,更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呈现这一内容主旨的过程中,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搭建历史认识的路径。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高地理事长付文治老师提出了几个视角。付老师首先强调了“选材与设问”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在选材与设问的框架下,能否找到一个既具世界性又具有上海个性的、富有意义的主题?”认为这一问题,呼应了当前历史教学中如何平衡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色的挑战,值得深入探讨。在谈及具体案例时,付老师详细分析了戴老师的课程设计,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格局变化为例,付老师强调了在设计历史课程时,如何抓住这些变化的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并进一步指出,在探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时,应该关注到这一运动是对新的世界格局的呼应和挑战。历史教学不仅要反映出历史格局的变化,更要捕捉到其中的核心动因和深层次的历史背景。例如,拉美在19世纪已经独立,但为何在一战之后发起民主运动?这些问题的挖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

       晋元高级中学的正高级教师邹玉峰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指导意见。他首先肯定戴老师对于课程大方向的把握,并指出了几项值得注意的关键点。特别是在课程内容衔接方面,邹老师指出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衔接要求。他强调,初中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侧重于事件的讲述,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党运动等典型事例。而高中则要求在讲述内容上更加深入和全面,涉及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整体趋势和影响。因此,邹老师提醒在设计课程时考虑到这一层次的递进关系,确保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都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邹老师还指出,课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历史事件的高潮与低潮之间的转换关系。他提到,尽管历史上许多民族独立运动在某一阶段表现出高潮的特征,但最终的结局往往并不如人意。因此,邹老师建议将这一点作为课程的难点加以探讨,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课程中,“高涨”这一概念的理解,不仅要从纵向的历史趋势上进行把握,还要从横向的全球互动性上进行思考。

       此次研讨落实了课题小组任务以及完成时间。通过这次联合教研活动,历史教师们对“选材与设问”形成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尝试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找寻新的突破口,以展现自己对单元教学的整体把握与创新理解。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