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草木,碧色飘摇。暑假伊始,我校明素学部同济实验班的同学参加了为期六天的“科创同行,逐梦未来”——同济大学2024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活动。选报“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及数字化治理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任俊老师的带领下,围绕课程计划和主题展开深度思考,学习课题创建与论文撰写的实用技能,探索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7月2日下午,同济医学院教授李艳娜老师向同学们科普了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其对城市人文建设的意义,该讲座从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本身的全新角度出发,令同学初见现代化与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治理之道。
7月3日至5日,同学们跟随任老师的脚步,对人文社科类课题的全过程研究展开了由浅入深的学习。首先,任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大学人文专业学科与高中阶段研究性课题的关联,解开了关于社科类研究性课题开题的误区,随后通过列举与解析生动案例,总结出了一套选题方法论,并启发同学们用多元化和国际化视野洞察周遭事物,将市场上存在的痛点转化为自己课题的创新着力点,从而逐步明确自己的选题方向。
同时,任老师详细地对如何细化课题框架,构建一份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并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尝试。紧接着,同学们学习了设计调研问卷的方法以及文献查找的一般步骤,了解了统计学术语、分类以及统计三段论等知识,同时对spss分析系统在论文统计中的运用也有了初步认识。最后,任老师进行了系统性的论文写作范式教学(包括基本流程与字体格式等),告诉大家一篇优秀论文所需具备的要素,并鼓励学生汲取经验,利用暑假完成自己的研究性课题报告写作,朝着高标准进发。
7月6日,来自丹麦格兰富集团的高管向大家介绍公司的核心产品与企业文化,分享城市可持续发展格局与企业社会责任。下午,同学们集体到普陀区的施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地参观,有幸见识到公司利用多种算法核心技术研发出的智慧管家系统与一体化社区服务体系。在和负责人的热烈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明白了社区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领悟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在市场立足的初心。通过一系列学习与实践,大家都对当代企业有了新的认知。
除此之外,当天中午休息时间,同学们怀着对高校的憧憬与好奇,自主结伴前往同济大学博物馆。在充满烟火气的实物史料里感受到一代代同济人力求上进、勇往直前的先驱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的浸润中体味学科碰撞交融的魅力。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坐车前往杨浦滨江党群驿站学习。驿站通体船舱形状的设计、结合多种互动式装置体验和周全的服务机制极大地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同学们还聆听了驿站老师讲解杨浦滨江历史和治理故事,收获颇丰。片刻,毕业于慕尼黑大学心理学专业的马一敏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关于“在后疫情时代,人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如何正视都市人焦虑”的议题探讨课程,解读分析了各阶段中国城乡发展比例、社会结构图式与社会心态变迁,使我们领会现实生活中做到脚踏实地、珍视生活的重要性。
7月7日下午3点,全体同学到达同济大学逸夫楼参加了结营仪式,通过纪录片回顾几天来快乐而充实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体会,不禁倍感意犹未尽。值得祝贺的是,我校有9位同学获得了“优秀营员”的荣誉称号。就此,同济大学2024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活动圆满走向尾声。
勇立潮头的人,最先洞见未来。“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及数字化治理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选用城市作为研究主体,旨在提升同学们的思辨能力,使其从理论实际出发,运用新闻传播学、政治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跨越与融合潜能。几天来,在一个个茅塞顿开的瞬间里,同学们得以收获小组协作、交流互助的情谊;得以享受一步一个脚印的成就感;得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得以挖掘人类文明存在之永恒。
本次夏令营在每个人心中无疑是一份无可代替的珍贵回忆,但这绝不仅仅代表着结束——希望这段经历后,同学们能更加敢于逢新、尝新,在不断积累与嬗变的过程中塑造更好的自我,努力成为顺时代所趋、应国之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未来推动城市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