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虹口区“十佳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会在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举行。我校徐汇嘉同学荣获“孝亲敬老奖”。另外,我校3位同学荣获虹口区“百优新时代好少年”,分别是:普布绕吉同学荣获“传承文化奖”;龚渝茜同学荣获“明礼诚信奖”;董汉阳同学荣获“尊重自然奖”。
徐汇嘉个人事迹
徐汇嘉同学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有着骄阳似火的热情。
如今她在班中担任班长、纪委、体委及英语课代表等职务,并在团委学生会文艺与体育部部门中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各项工作。
在初中,徐汇嘉同学在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引荐下负责与养老院沟通,并每周与同伴一道前往社区养老院关爱老人,陪伴他们一起画画、书法、手工,为他们表演节目,给他们带去许多欢乐。
在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徐汇嘉同学在小区里担任了抗疫志愿者累计工作了150个小时,还担任物资团购团长,为小区居民团购各类生活物资,受到了邻里的一致好评。在此期间将脑中风的邻居老太太及时送去医院的事迹也收到了老太子女寄来学校的感谢信。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被评选为虹口区“十佳新时代好少年”。这次能获得孝亲敬老奖,首先离不开学校提供的浓厚的人文素养;另外,我也要感谢老师们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对我的谆谆教导。“孝亲敬老奖”的获得不仅是对我过去的认可,更是对我以后人生的激励与鞭策。我将把这个称号化作动力,在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老人方面继续努力,在校带动其他同学,不愧这个称号!
普布绕吉个人事迹
2024届西藏班普布绕吉同学热爱传统文化,并积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汉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喜欢藏族学者根堆群培撰写的史书,并对古象雄文化和藏文字体中的吞弥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对于藏文书法的喜爱通过他的带动,让同寝室的其他同学也慢慢地对吞弥体的藏文书写产生了兴趣,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藏文字字体学习氛围浓厚。
他还通过朋友圈分享了自己藏文书法作品,吸引了不少汉族生的关注。他喜欢参观博物馆、参与一些藏文化讨论分享会,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也获取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他也非常愿意在复兴校园参与各种活动,传播优秀的藏文化。2022年3月藏历新年时,他代表全校一百多位西藏生,和另两名同伴,向全体师生展示、介绍藏族传统习俗“撒切玛”,并为大家送上祝福。
一首歌里这样唱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必须由所有民族共同铸就。复兴校园的普布绕吉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积极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落到实处,新时代好少年传承文化奖实至名归。
龚渝茜个人事迹
龚渝茜同学一直将为人友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她在班中担任化学课代表和生活委员,平时帮化学老师收发作业,为班级统计班费并购买需要的一些物品,她举止文明、言行恰当,处处起表率作用;其次,要求自己做一个勤学明礼的学生,在保证校内成绩的前提下,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学生数理化综合实践活动、“赛复创智杯“等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她还一直坚持练书法;热心公益随时随地。高一下刚开学,疫情爆发,线下学习转成了线上,学余之时,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高一名列前茅,获第35届“优秀中学生君远奖”二等奖。
在这个做课题借力非常普遍的时代,龚渝茜同学注重诚信,坚持自己完成课题研究。她报名参加了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的数学实践创新活动,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数学实践工作站进行了为期5天的线上活动,通过学习,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概念,也对建模有了进一步认知,开始对“关于汽车生产计划的最优化模型”研究,在答辩中得到了教授的认可。后来关注到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社在招募研究会员,报名参加,课题顺利通过,获得专家辅导的机会。她还报名参加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非常数学夏令营”,为期三天的活动让她对数学的爱好更加浓烈。
董汉阳个人事迹
董汉阳同学是一位出色的共青团员,在高一获得学校期中、期末优秀奖、2021年“新闻晨报杯”上海市实践征文活动市级鼓励奖等诸多奖项,是一位尊师重道、品学兼优、锐意进取、有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新时代好少年。
作为班级的劳动委员,他总是认真负责,将学校卫生要求落在实处。他成绩优异,有较他人更好的自制力。疫情被封控期间,课堂表现优秀,时间观念强,作业完成质量高,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复习做的非常到位。线上学习期间,他会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以增长智慧,陶冶心灵。:
进入高中之后,董汉阳对于科学的热忱也并未随着学业的逐渐繁重而衰退。课后,董汉阳常与同学讨论数学知识,并在课堂上提出关于知识点的独到见解,在学校举办的各种创新活动中也积极参与。
作为创新课题“城市河流自适应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方案探究”的第一作者,董汉阳能首先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方案后认真落实,其所撰写课题多次入围校创新大赛名单。
现在董汉阳进入高二,他将继续抱持对创新与学习的热爱,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实践活动,并希望在“新时代好少年”中得到锻炼,本着尊重自然的理念,对创新素养进行进一步培养,最终进入心仪的大学学习,为校争光。
撰稿:陈钦瑜
审稿: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