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 学术引领再起航——复兴高级中学历史组寒假第二次学习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2-09浏览次数:0

          新年伊始,我校历史组于2月6日上午满怀热情地参与了寒假第二次线上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志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何为“国际社会”与如何规范“国际社会”——从近代欧洲国际法谈起》学术盛宴。“国际法”是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都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近代文明、世界整体化、民族国家、国际格局、国际组织、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大小历史概念关联在一起,不仅知识理解难度高,且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方面的要求更高,一线教师的困惑和疑难点都很多,为了从高校学者这里获取解疑释难的方法和途径,在周靖老师“高中新教材系列培训活动”中,特意安排了这一活动。参加本次线上培训的除了我校历史组外,还有上海市高中历史德育实训基地学员、昆明八中历史教师团队、安徽芜湖历史教师团队以及上海各区教师培训基地工作室共同体的主持人和学员。




图片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生动详实、干货满满。梁教授从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内容引入,抽丝剥茧地从“国际法”概念缘起与争议、“文明标准”的提出与“国际社会”的建构、国际秩序变迁与国际法的跃升、大国崛起视野下的国际法等四方面为我们梳理了国际法形成发展的脉络、特点及实质。


          第一,梁教授由国际法的词源谈起,详细评述了格劳秀斯、边沁、古祖雪等法学家对“国际法”概念的认识,由此引出“国际社会”的内涵,并强调“国际法首先属于‘国’,而不是‘国际’,国际仅仅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梁教授特别指出了格劳秀斯被称之为“国际法之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希望教师对维多利亚、边沁等思想者进行关注,提醒一线教师应当严谨对待教科书的提法,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合理的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追溯国际法源头,不要仅仅是复述教科书文本,忘记历史核心素养之目标。第二,梁教授指出历史上“国际社会”的建构,其重要依据是欧洲国家主导的“文明标准”,即欧洲国家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蒙昧、野蛮(半野蛮)、文明三个等级,并将自己置于文明等级体系的金字塔顶端。到了19世纪末,这一“文明标准”成为西方构建殖民体系和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但也有助于人类普遍价值体系的建构。“国际社会”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梁教授特意缕析了以西方法学家眼中“半野蛮”的近代中国是如何认识国际法和融入国际社会的漫长过程,希望以历史学科之方法慎重看待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相同的用语和文本在不同时空会有严重的历史烙印,教学中不可不察,这正是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品质之一。第三,梁教授从国际秩序变迁的角度讲述国际法从欧洲法变成全球法。通过分析《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会议、国联和联合国等内容,梁教授认为前近代的国际法主要就是战争法,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法才慢慢地从战争法变成和平法;而随着欧洲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原本适用于欧洲的国际法体系,开始用于构建全球的国际秩序。梁教授还特意指出,历史上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过神话的阶段,这种神话作为历史素材需要历史的看待,不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再次提醒一线教师要慎重理解教科书的文本表述。第四,梁教授从运用国际法的视角透视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崛起,从违背国际法的视角揭示德国、日本谋求崛起的负面影响。梁教授特别指出,国际法看上去是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但实际上是一部实践的历史,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类寻求安全、避免战争的种种遭遇和行为,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体味感悟国际社会与国际法的风风雨雨,将必修、选择性必修教科书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融合。总之,从15世纪末开始,国际法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经历了从欧洲法到全球法、从战争法到和平法、从共处法到合作法、从任意法到强行法、从国家间法到人类法的重要转变。

          梁教授的讲座不仅照亮了我们有关国际法的知识盲区,还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学老师的教学实践思考。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针对教材中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近代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里程碑观点的表述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格致中学党霞老师针对俄罗斯为何被视为欧洲外交领域中的“异类”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晋元中学张宝奇老师就教科书文本“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表述的内涵与梁教授进行了对话交流,这些交流都深化了国际法主题的教学。

          从部编教科书出发,经由高校专家讲座打开视野,深度阐释,在学术引领下重新回归教科书理解和教育教学,学术型教师便是如此磨炼而成。假期里的两度充电学习为新一年历史组教育教学梳理了教学改革方向,新的一年,希望我校历史组和广大同仁都能朝着学术型教师目标奋进!


撰稿:金梦霞   

审核:付文治、刘维英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