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讲座:“《说文解字》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渊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4-12浏览次数:0

       4月1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受邀来我校举办了“《说文解字》与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专题讲座。讲台上,郭教授娓娓道来,引领同学们徜徉于5000年璀璨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星河中,身心俱醉。


       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郭教授开宗明义:“文言的形成、长期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基础就是汉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郭教授以这句论语经典来说明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源于广阔的地域空间和悠久的历史。


       接下来,郭教授将话题从文言发音过渡到汉字字形和释义的相关变化。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经由历史的代代简化,一脉相承。他展示了三组图片,清晰直观的对比了“鸟”、”犬”和“象”三个字的字形变化。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发现自秦汉时期开始汉字开始变得从象形到不那么象形了。

       讲完字形变化,郭教授又介绍了中国汉字象形之源。他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东汉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认为汉字起于八卦和结绳记事;二是现今广泛认为的仓颉造字,即出现表达事物外形的需求而象形造字。郭教授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一点点为我们梳理先秦《左传》、《韩非子》叙述的周秦文学起源,到始皇立国后授李斯著《仓颉篇》将平王东迁后各国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的现象统一起来。当然,郭教授也谈到了秦的焚书坑儒成为了古今汉字的分界线,从此古篆书统一了六国文字。他还引述了史学大师唐兰先生的话:“小篆是古文字云仍,隶书是今文字的鼻祖”,并辅以具体的湖南里耶古井出土的“秦更名方”竹简案例,生动又有说服力,令同学们齐齐点头。


       一路纾解至此,郭教授开始详细介绍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具有9353个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小篆系统(编排成了540部,一为始而亥为末。),是沟通古今文字的一座桥梁。同时,郭教授也阐明了中国语言与字形学家的研究目的在于证明许慎所传的汉字体系非传抄,是文言的道统所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接着,郭教授列举了一系列的佐证案例,诸如许慎认为“三”字的三横代表着天地人三种元素,因而他对于“王”的解释就是贯通了天地人的伟人的意思;同时他也保留了流传的另一种说法,即“王”字出于斧钺的变形,因而象征着人王分封诸侯功臣的王权。郭教授还列举了商朝将“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的祀表示为年的计数、古文中“豆”解释为“古食肉器也”,而“鬼”解释为“人之归也”等各种例子,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汉字中沉淀的历史魅力。

       讲座结束之前,郭教授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禹从何来?他结合前辈顾颉刚等人的思考依据和自己的探究,从《古史辨》和《说文解字》等文献中得出“禹是带有神性的传说人物、蛇或龙。”的结论,引起台下的我们陷入深深的思索。

       讲座最后在郭教授的结语:“《说文解字》是一本‘为往圣继绝学’的著作,是巨大的历史贡献,它的出现更是时代的必然性。”中结束。通过这场精彩绝伦、引人深思的讲座,我们不仅从中汲取了古代文言知识,增长了语文、历史的综合素养,更领略了如郭教授这样的研究学者严谨慎密的治学态度,堪为我等莘莘学子研学的标尺和榜样。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