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是由COMAP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和香港儒莲教科文机构联合举办的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今年年初,我校高二(7)班的李思齐、严珩玮、钟欣颖、周思涵四位同学组建了一支队伍,在指导老师孙梦园的带领下参加了第八届IMMC冬季赛。赛前,他们仔细研究历届赛题和比赛流程,为参赛做好了充足准备。
1月20日的八点,为时四天的数学建模比赛正式开始。赛题公布后,队伍成员立即在学术网站寻找上相关文献。在公布的三个赛题中,队伍着手于“区块链中的商户盈利模式”这一赛题,构建对区块链的认知,并对四天赛程的安排与组员分工做出详细规划。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队员们更深入地学习了区块链整体的运作模式,确定了研究与建立模型的方向,逐渐建立初步的模型。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讨论,甚至数次熬夜到凌晨,最终在夜晚八点前准时递交,圆满完赛。
在三个月后,队伍迎来了获得“中华赛区二等奖”的好消息。数学建模涉及数学、工程、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即利用数学等工具更好地理解、分析与解决生活问题。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同学们提升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也培养了科技创新与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建模比赛的团队协作参赛模式也使得同学们在团队合作方面得到锻炼。
参赛学生感想
李思齐(队长):
这次比赛让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奖项,课题,还有更多更多。在比赛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1×4>4的效果,也明白了组长一职的职责与内涵,历练了自我。也非常感谢我们组员的辛勤付出与配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成果。也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孙梦园老师,是她鼓励我们参赛,并在赛中鼓励我们,给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最后感谢IMMC大赛,让我收获了充实的四天和一个更自信的我。
严珩玮:
怀揣一战成名的愿望,抱着提升自我的心态,四个身无长技的高中生,组成一支临时的小队,冲击IMMC大赛的桂冠。从未有如此经历的我们,趁着比赛开始前的最后几天积极备战,从往届赛题回顾,到b站自找教程,我们似乎也找到了些头绪。
晚上八点,尽责的组长准时发来了比赛赛题,我们很快从中挑选出来心仪的主题。于是,跟随教程中“北海老师”的建议,我们便开始着手查找资料,期望可以从中获取些宝贵的经验。本以为很快能够从文献中获得什么成熟的模型,而设想与现实的距离不免有些遥远。好不容易找到些看似相关的探究,而细心推敲后还是将它们一一否决。所预想的花一晚上发现文献,时间却被无限延长。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在微信群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交流各自有了哪些进展。苦思冥想着的并非只有我们,孙老师在她工作之外,也抽出时间指点我们的思路,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给我们小小的点拨。有人静静听讲逐渐完善心中的草图,有人参与讨论学会更多未曾了解的知识,也有人勤奋地记下笔记抓住一切讨论中闪现的灵感。
一切看似顺利地进行着,可是所有事情发生得总比应该的迟一些。很快三天便过去了,我们仍在脑海中重复着建立与否定,渴望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解决途径而未曾动笔,论文的完成变得遥遥无期。怎么办呢?组长首先发话了,无论如何,今天晚上论文的大致必须完成。于是,我们四个人挑灯夜战,不再追求所谓的完美无缺,尝试将脑海中的大概想法付诸实践,按照之前的讨论结果写一步,再写一步。微信通话中我们互相鼓励,彼此帮助,这是我们最后的努力。
分针走过一圈又一圈,窗外早已鸟声啁啾。黎明降至,随着最后一个回车键的敲响,论文还是完成了。
钟欣颖:
抱着尝试的心态,我们小组四位成员共同参与了IMMC冬季赛。在四天的赛程中,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论文。
我主要负责的有前期论文资料查阅、论文相关数据处理,以及论文格式调整审核。为了确保论文参考文献的广泛性,我主动提出查阅英语文献。这对于我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不过好在有小组成员的共同帮助和孙老师的指导,我们建立了对于区块链和去中心化技术的初步理解,从其他学者的论文中学习到了相关的分析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更是加深了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入了解。看到某一个数据的改变引发整张表格中的数据发生巨大变化后,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商户与商户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愈加紧密,建立积分联盟以促进商户利润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这让我体会到了论文研究的现实性价值,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
而最后的论文审核过程则是对我耐心的考验。感谢孙老师和组员们不厌其烦,帮助我共同完成论文的校对。
通过这次的比赛,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数学建模,在和大家一起完成建模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如此有效,感谢IMMC大赛,让我另一个角度领略到了数学之美。
周思涵:
今年寒假,包括我在内的四人小组参加了IMMC数学建模比赛。就个人而言,我作为文科生,虽然在比赛中参与度不那么高,但也的确做好了我分内的工作发挥我的作用。组内多以理科健儿为主,思维活跃敏捷。术业有专攻,他们每每孜孜不倦展开讨论,我都默默进行记录与后续相关论文部分的写作。从论文的框架、论文的内容、格式安排,都由我一手完成,数万字的论文在我的编排下显得层次清晰、逻辑严明,在我数日的攻坚下,帮助小组突出重围、斩获二等奖。数学公式、新颖的算法、数据分析,这些我都不甚擅长,但通过这次合作交流,各司其职,我真切地感受到,文科生在理科竞赛中也不是一无是处——我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有我自己在组内无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万物不离文字,正因为有我的记录和组织表述,组内成员的思路和创意才得以清晰表达,从而得到认可和理解。我虽不是组内最重要的那个出谋划策的人,但我在比赛中参与满满,收获颇丰并助长了自信,这将帮助我在日后的竞赛路上走得更远。
【赛事介绍】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2C或IMMC)在2014年创办于美国波士顿,是一项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国际性新型数学建模竞赛,其创办机构是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和香港儒莲教科文机构(NeoUnion),竞赛宗旨在于鼓励参赛者应用数学建模,探索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重要问题,以普及数学建模教育,增强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IM2C既是中学生数学建模实践与历练的舞台,也是参赛中学的数学暨STEM教育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园地。
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团队经过国家/区域赛的选拔,进入国际赛程;在国家/区域与国际层面,皆有机会获取各级奖项。
中华区IMMC每年在香港举办。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委员会是获主办机构授权的学术非牟利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公共性质慈善机构代码91/14657),专门负责IM2C在中华区的命题、评审与选拔等学术工作。主办机构组建的学术与顾问委员会及专家组由中华区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学者专家以及全球华人知名学者组成,兼顾本地性与国际性,共同为中华区中学师生营建一个普惠与共享的STEM学习交流平台
撰稿: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