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虹口区人才梯队高中语文(杨迅)研修团队的第四次活动在复兴高级中学1801会议室顺利举行。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汇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程元老师受邀对团队成员的说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活动由正高级教师杨迅老师主持,团队中的两位老师从“评价视野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出发,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展开单元教学设计,并进行说课。
杨迅老师首先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简明的解读。她指出,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归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则是“中华文明之光”。这一单元由三篇诸子文章与两篇史传文构成,文体跨度较大。如何从“大单元”的角度出发,构建课文间的关系,是本次单元设计的难点所在。接下来,团队中的两位老师以“文体”为抓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课。
应敏佳老师选取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三篇文章进行教学。她将课程任务设置为:阅读本单元的诸子作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认识儒道思想的差异,借鉴诸子的说理方式,反思儒道思想的现代价值。以“古来圣贤皆寂寞?”为话题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与班级同学交流。
在她看来,本课完成任务的关键点有四个,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诸子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概况以及儒道两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再通过细读全文及梳理思路,理解这些主张的深层意蕴;二是通过比较,把握儒道思想的不同特征;三是具体关注文中材料选择、取舍、笔墨浓淡与个人看法之间的关系,把握其说理的艺术;四是适当地推荐书籍阅读,梳理名家对儒道价值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视角,引导学生在现代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思考儒道思想的价值,把对先贤智慧的理解引向深入。而话题“古来圣贤皆寂寞?”以一个问号留下丰富的思辨空间,要求学生基于对篇章内涵的充分理解与把握,调动积累,对儒道思想的内涵、历史发展及现代价值有不同角度的丰富思考,多元解读。
朱越老师选取了《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进行教学。她认为这两篇文章中能够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烛之武退秦师》一人之力劝退秦师之下的表象之下,还蕴含更深层次的原因,《鸿门宴》这次看似侥幸逃脱背后,也有着不合常理的地方,而这些恰恰可以从提出质疑的角度推动对史书的记载深入思考。可以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二的提示进行进一步的思辨,感受阅读史书的深层次乐趣。
据此,她将教学重点制定为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史传文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左传》和《史记》的叙事艺术。理解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理解《烛之武退秦师》所体现的“礼”的观念和实质,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积累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结合背景资料,质疑史书记载中一些不合理甚至矛盾的地方,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全面、理性的认识。
最后,程元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说课进行了点评。首先,程元老师从“学生能力的有限性”和“文本的经典性”肯定了两位老师挑选该单元进行设计并展开研讨的勇气。她认为,两位老师在设计时关注到了单元的整体性,定位清晰;同时,两位老师对“思辨”一词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渗透了有关思维方式的引导。在此基础之上,程元老师就“大单元”一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她看来,大单元不仅要关注单元本身的整体性,更要关注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应从统摄诸多单元的“任务群”概念出发,重构相关单元间的推进关系,并从学生的学习阶段出发,取舍同一任务群下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难度。
从这一点出发,程元老师提出,两位老师的单元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在进行该单元的教学时,史传类作品的叙事艺术是否可以弱化?对于高一的同学而言,是否可以将教学重点放置于理解史家对于史实的再现所体现出的史家观点上?而教师是否又可以从这个角度勾连起该单元史传文和诸子文章间在文人传统上的关联?在此基础之上,程元老师进一步提出,两位教师的学习任务设计亦可以进行优化,同时,她也对如何分解任务、切分活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程元老师独到的观点似乎冲破了在场教师们固有的经验认知,从课程标准出发,从“任务群”的整合性出发,大家重新认识了“大单元”之“大”,并产生了更多新的想法和疑问。这些想法和疑问是珍贵的,其预示着既有经验被打破后的蜕变与成长。而团队成员们,亦将在这条自我反思与实践开拓之路上愈发成熟!
撰稿:詹添
审核: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