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立达学部学生参加2023年同济大学暑期科技夏令营研学体验课程系列之二:“中国虹桥”非遗建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7-14浏览次数:0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7月,我校立达学部同济班的同学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同济大学,展开为期6天的科技夏令营活动。

         7月3日上午,同学们来到逸夫楼参加入营仪式,通过介绍了解到本次夏令营的内容安排。随后,分别由中学校长、学生代表、指导教师代表致辞,并授旗与各学校。结束后,同学们来到毛主席像下合影。至此,“创新引领,科学筑梦”同济大学2023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正式开始。

        当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作了《从土木工程到土木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的四次飞跃》专题讲座,同学们也借此机会对土木工程有了初步了解。接着,土木工程组的同学来到土木大楼,了解接下来几天的日程及即将参与的结构设计竞赛的大致要求。


        在接下来几日的活动中,土木小组的同学们参与了特色课程的学习,听了各教授所作的专题讲座。

         7月4日,同学们分别聆听了由Zeeshan Qaiser祁山教授带来的《弹性结构设计基础(Fundamentals of Resilient Structural Design)》专题讲座,了解了常见结构系统和决定材料、结构的弹性的四大要素等等,全英文的讲座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也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知识,能力也得到提升。由贾良玖教授带来的《材料与力学成就结构的灵动与优雅》专题讲座和《编木拱梁桥》专题讲座,分别讲解了木材受弯原理、介绍了帕特农神庙的力学结构原理和编木拱梁桥的历史脉络与结构优势,同学们都收益颇丰。随后,来自泰国的学生加入土木小组的课堂,同学们分为5组,两国的学生合作搭建编木拱,大家都收获了全新的知识和搭建成功的喜悦,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图片

        7月5日上午,郭小农教授从结构的作用——传力出发,向同学们讲解了结构选型基本原理,并展示了同济大学参与的历届结构大赛的过程与成果。7月6日上午,同学们来到CIA虚拟实验室,体验了虚拟仿真实验——分别为《波浪运动特性虚拟仿真实验》和《双塔斜拉桥悬臂拼装施工与钢板梁组合桥施工实验》。接着,在王浩祺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同济的校园,了解了校园中一部分特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重点实验室中观看了龙卷风模拟器和风洞实验等。骄阳似火,一路上虽略感炎热与疲惫,但确实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除了专题讲座与校园参观等,土木组的同学们也参加了结构设计竞赛。


        7月4日晚,同学们运用学习的知识,查阅文献,借物理公式分析数据,开动脑筋,设计自己的桥梁模型初步方案,绘制草图,并于7月5日上午汇报,由郭小农教授进行点评。当天下午,同学们便紧锣密鼓地展开模型的搭建工作——7月6日上午及7月7日上午也是如此。经过一天半的努力,经历了桥梁试加载时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修复或重建,同学们的桥梁模型也终于竣工。


        结构竞赛的评比环节于7月7日下午举行。经过称重和贾良玖教授负责的说明书评分两大环节后,便是加载环节。按照模型质量由小至大的顺序,同学们怀着紧张的心情,将铁块一块块加至模型上方。桥梁或纹丝不动,可见其设计结构之合理;或轻微摇摆,但最终成功通过;或断裂损坏,实在可惜。在贾良玖教授和沈水明教授对每位学员点评过后,便是颁奖典礼。总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同学们的创新思维都在本次比赛中得以体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闭营仪式在7月8日举行,本次科技夏令营也告一段落。通过特色课程的系统学习、结构竞赛的参与,个人能力得到很好锻炼。本次研学活动带给同学们的远不止是有关土木工程的知识,更是帮助了解了高效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综合素养,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珍贵经历。


撰稿:周映辰

审稿:薛建国  翁雪宁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