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上午8:30,复兴高级中学和复兴教育集团各学校的全体教师齐聚来歌堂进行了集团集中培训。复兴高级中学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杨晓哲博士进行了主题为“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讲座。
杨博士以“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写了什么,而在于你在它旁边写了什么”一语开始了本场讲座,指出技术给教育带来能量,教师应在实践中尝试、完善。杨博士介绍了100年前的英国如何设想今日的世界这一案例,当时的人们画出了动力更强的火车、设计更好的高楼,却没有想到网络。杨博士借用狄更斯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经典语录引出了讲座的主题“对于互联网时代世界的变动,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矛盾的心情”。杨博士与教师们充分互动,探讨了“未来教师怎样”的问题,分享了“现在的模样”、“在家上课”、“机器人辅助”等一些教师们的回答。杨博士从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观点中总结出在人云亦云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勇敢地成为“创意少数派”,回应世界变动的挑战。
第一部分,杨博士通过问候语从“吃了吗”变化为“这里有WiFi吗”、“可以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吗”以及7年前我们都没有机会用到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软件这些平常生活中的例子充分展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网络和平台的需求。他进一步例举了扫地机器人、送快递机器人、日本全自助酒店、虚拟现实、人脸识别、脑电波检测、人工智能围棋、汽车自动驾驶等案例展现了这个时代机器学习使自动化本身自动化,复杂性、创造性较低的工作被逐渐取代的挑战。
第二部分,杨博士从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通过教育技术使学习真实地发生。杨博士阐释了应从课标、教材、学情出发预设素养目标,包含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指向核心素养,围绕一个核心任务或核心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杨博士说明了如何从线性的资源支持到可沉浸的情境构建,不是接收信息的载体,不是屏幕的分发,而是参与互动任务、多向的单元协作探究,开展具有交互性的课堂。
最后,杨博士从终身学习、混合学习、体验学习、学会学习、创造分享五点对未来学校进行了畅想,使教师们意犹未尽,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