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虹口区人才梯队高中语文(杨迅)研修团队的第二次活动在1801会议室顺利举行。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万人计划”全国名师王伟娟老师受邀对团队成员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活动由正高级教师杨迅老师主持,团队的7位老师就“评价视野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我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展开了汇报。
杨迅老师首先以三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向在场教师明确了选题思考与意义。选题基于课程改革中新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实际教学中“知识碎、站位低、思维浅”的痛点,辨析宏观、中观和微观单元的概念,关注目标、评价与教学的大单元一致性的思考,尝试理清“大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学习目标”“为了高质量达标,如何收集证据和评价反馈?”这一思考链。
其后团队的老师们依次进行了实践经验及思考交流。周颖老师针对单篇教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不足,现有高考模式形成的教学大环境对语文的挑战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尝试,如立足教材,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选小切口的聚焦,进行梳理和探究等。
赵瑞萍老师以以《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为例呈现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赵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比如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如何有效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如何设置有意义的情境以驱动学生的学习探究?以本单元为例,可以设置怎样的情境?
詹添老师以“回到历史现场,理解史论立场”为题,从评价视野反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詹老师全面地分析教材,关注单元的教学价值:回到历史现场,分析史论者的说理策略;评价史论,辩证地认识其中的史家观念,理解史家立场。从“评价”的要求反观,基于学情设计单元任务。
许程老师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为例展开汇报。她关注到全书的故事铺展有赖于奇特频繁的叙述视角的变换——作者、说书人、空空道人、贾雨村、林黛玉、贾宝玉、刘姥姥等等,因而从“叙述视角”这一方向展开单元设计。设计人物族谱的绘画、不同视角的对比、生日宴会的策划、人物小传的撰写等活动。同时,许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怎样的阅读才算是真实发生了呢?
应敏佳老师以必修上第一单元的设计为例展开汇报。对于高一的第一个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应老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思考:面对课时不够,学生学力不足的困境,如何有的放矢地把握篇章教学与单元任务,实现高效教学。如何设计切实有效的任务引导学生脱离单篇,而能贯通单元。对本单元而言,基于评价的设计除了写作任务外,还有什么有效方法?
朱越老师以选必下第二单元为例,展开“时代镜像——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单元设计。朱老师基于单元解读和学情分析,重点立足语言的锤炼和品味展开教学任务的设计,并以“《阿Q正传》《边城》两部作品都成书于二三十年代,为什么同样的时代,同样是小城小镇,鲁迅笔下的世界与沈从文的截然不同?”为主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阮雯老师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关注学习任务群的划分,确定单元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贯通单元中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打破单篇教学中知识的碎片化,能力机械化操练。打通文本,营造真实的阅读环境、语言应用情境,突出语文与实际生活的链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最后,王伟娟老师对7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点评。王老师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了她观察到的各位老师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老师们以鼓励,并以朱越老师和赵瑞萍老师的案例为例,指出了其中的优点和问题。王伟娟老师总结了老师们可能要建立和强化的一些共识:一个单元的教学离不开一篇篇课文的教学,离不开分析、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的整体而有序的设计;清晰而适切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要实现“全景”视角下的有序设计,开展基本问题(主问题)统摄下的教学活动;要注意清晰而适切的目标引领下课文与课文、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联;要学会开发聚焦目标和基本问题(主问题)的评估标准或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水平作出不同层级的描述;建立评价与教学融合的意识。
此次活动给予了团队老师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也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考空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路上,老师们会继续针对评价视野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展开研究,创造更多精彩篇章。
撰稿:许程
审稿: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