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体验科技 协同创新——2018复兴科技节预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29浏览次数:0

预告(一)


活动主题

体验科技    协同创新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与高中各学科相关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科创意识,在团队协作人机协同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感受协同创新的神奇魅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科创氛围。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习兴趣,拓展学习领域,通过体验活动培育科学精神创新能力


活动时间

2018年12月3日——12月7日


三大板块



学科融合

☞  化学全能争霸赛

☞  最强大脑:第二届数学思维争霸赛

☞  地理趣味知识竞赛

☞  物理学家锦标赛课题展示

☞  讲座:科学传承-点燃创新的火把

☞  讲座:区块链


人机协同

☞  智能小车

☞  空气发电

☞  改变世界的物理

☞  天文漫谈

☞  Fablab创客体验

☞  生物摄影九连拍

☞  走近转基因

☞  数字化竞技


团队协作

☞  锌铀磷硒

☞  数学趣味挑战

☞  沙漠之狐

☞  未来出行

☞  生命之光

☞  技能释放潜能


2017年科技节掠影








预告(一)


活动主题

体验科技,协同创新


活动形式



讲座类

☞开幕式:体验科技,协同创新

☞讲座:科学传承-点燃创新的火把

☞讲座:认识区块链

☞物理学家锦标赛课题展示


体验类

☞改变世界的物理

☞空气发电

☞走近转基因

☞天文漫谈

☞技能释放潜能


竞赛类

☞沙漠之狐

☞生命之光

☞化学全能争霸赛

☞锌铀磷硒

☞生物摄影九连拍

☞地理趣味知识竞赛

☞数学趣味争霸赛

☞最强大脑:第二届数学思维争霸赛

☞数字化竞技



什么是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科融合——人机协同——团队协作,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生创新立足于学科融合和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个性化特点。我们身处人机深度协同的时代,重要的是算法和规则的制定,要在人机协同中坚持以人为本。最终,创新应该指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更高效的人和人的协同合作是关键。


预告(三)


活动概况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积极推动校园科技活动开展,让学生“从中学,做中学”,充分体验科技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应用,深化我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



关于智能小车

☞循迹行驶  Auto Driving

☞即时编程  Coding Challenge



活动概要


体验活动

☞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各种机械交互装置

制作活动

☞豌豆拼硬件拼搭和IDE软件编程自主学习,制作循迹智能小车

循迹实践

☞完成的小车能够根据既定的跑道路线循迹跑动

评比活动

☞在规定时间内最快完成循迹的小车将获奖


参与组织

高中18组

初中10组


赛程安排

12.3-12.6

学习编程内容,搭建智能小车原型

调试相关参数,完成小车循迹任务

12.7 

决赛暨颁奖典礼

初高中晋级挑战

智能小车决赛战



*2018年度复兴高级中学科技节为  

虹口区科协科普项目资助项目



预告(四)


动主题

体验科技,协同创新


三大板块



活动安排





预告(五)


活动主题

体验科技,协同创新


三大板块



活动安排





预告(六)

        

        本次科技节主题为“体验科技、协调创新”,目的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发扬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突出科学性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使活动更具影响力,更具广泛性,扩大影响力。主要项目有:科学讲座、人工智能、VR体验、讯飞听世界。


科学讲座


时间:12月3日/6日

地点:9201智慧教室


        科学讲座主要包含两个讲座:“认知科学”和“目标检测”,分别由华院数据教育事业部总经理、人工智能科学家华雯漪和华院数据人工智能工程师沈旭立主讲。

        “认知科学”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核心基础,“目标检测”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中的一项重要部分。通过参加这两个科学讲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工智能


时间:12月3日-6日

地点:9201智慧教室


        人工智能在学习和生活的应用涉及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方面。根据这几类我们分别做了基于树莓派的目标检测、人工智能小车的自动跟随;声纹识别、基于树莓派的语音交互和音乐播放、利用语音控制小车运动;自动泊车;自动驾驶等案例。

        旨在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各项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和逻辑思维。



VR体验


时间:12月5日-7日

地点:1201会议室


        VR体验有101沉浸教室、VR游戏以及AR红色教育3种应用方案。

        101沉浸教室将沉浸虚拟现实技术(VR)与教学相融合,为学习者打造高度开放、可交互、沉浸式的三维学习环境。

        VR游戏强调内容与个人感觉的交互性,其沉浸体验与场景化代入感更具优势,游戏融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AR红色教育利用虚拟现实(AR/VR)技术全面、生动、逼真地还原红军长征等红色革命历史画面,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爱国教育环境,促进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讯飞听世界


时间:12月4日-6日

地点:3211机房2


        听见,听见!所听即所见。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翻译技术,讯飞听见可以提供语音转文字、录音转文字、智能会议系统、人工文档翻译等服务。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加工方式发展巨变,本活动旨在通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典型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人工智能的同时,探究部分智能工具的工作过程。





预告(七)

复兴高级中学未来出行创新实验室作为STEM课程之一,其中涉及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点科技。学生通过参加“未来出行”普惠式教育课程,让高中生感受高水平的现代大交通设计以及培养对未来出行的探索兴趣。部分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环境对所关心的热点科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为后期的科技创新积累相应的学习经历。

实验室特色

智慧

STEM课程之一,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点。

创新

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搭建一套智慧交通的现实模拟环境。

实践

作为现场教学道具,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智慧出行的场景应用,支持开展各种交通出行方面的创新研究和实验。

乐趣

寓教于乐 ,通过生动的教具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智慧灯杆

1.作为现场教学工作的道具

      校园内智慧灯杆可以直接提供新能源车辆的停车管理和充电服务;学生可通过信息交互屏进行各种交通查询。

2.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到智慧出行的场景应用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通过智慧灯杆一体化平台远程查看全国多个城市的实时交通状况;可以向学生们讲解城市物联网构成和技术原理。

3.支持开展各种交通出行方面的创新研究和实验

      比如,利用人流监测和车流监测的大数据进行各种场景下的交通分析等;探索新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模式;研究通过城市物联网实现对共享单车进行更有效管理;开展车路协同、无人机和物联网协同方面的研究;研究交通出行和交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研究交通出行和安全的关系。



课程之共享单车

       锐骑系统仅由云服务平台、用户手机app、站点服务器和自行车组成。

       与摩拜单车相比,有两点优势:一是采用虚拟站点,必须在虚拟站点内才能借还车,实现了车辆的有序管理;二是采用蓝牙通信,智能锁省电,减少了自行车发电装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骑行体验。



交通仿真系统

         交通仿真系统是一种微观的、基于时间间隔和驾驶行为的仿真建模工具,用以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运行的交通建模,是交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它可以分析各种交通条件下,如车道设置、交通构成、交通信号、公交站点等,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是评价交通工程设计和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工具。




预告(八)


项目介绍

复兴高级中学“奇思科创”Fablab实验室项目,是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引入美国麻省理工Fablab实验室的创新理念,在校内兴建的一个学生科创空间。Fablab实验室意为“微观装配空间”,是一个动手实操的场所,也是学生发挥想象力长廊。我校Fablab实验室注重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通过课程导入,在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完成相关设备的配置。




建设概况

目前,整个实验室分为三期建设,已完成第一期配置,包括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嵌入式电子在内的数字制造工具已经配置到位,学生已经在课程中完成课题实物的初步设计及制作。后期,我们将陆续结合我们的人工智能课程,和涵盖装置艺术在内的STEAM课程,开展第二期和第三期实验室装配。三期建设后形成复兴特色的“奇思科创”科目群。


硬件配置

数字制造工具:二维、三维、嵌入式电子工具


创新课程

课题实物的初步设计及制作


利用数字制造工具开展的创新实践课程


人工智能创新模块

学生作品设计:仿真机械手、爬楼梯机器人、无人驾驶仿真装置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