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清北研学系列报道之二:冬日里的学术奇幻之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2-04浏览次数:0

【编者按】

      “冬日里的学术奇幻之旅----清北研学系列报道”终于可以跟大家见面了,这是复兴高级中学强基学部酝酿已久的一件事情。走出去的是16位同学,但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们,还应该是所有的复兴学子,这才是我们组织研学的初衷所在。他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或许就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眺望远方的视角;或许就是一个火星,一刹那点燃了我们年轻驿动的心;或许也是一座灯塔,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启程更加憧憬。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在学习之余,滑动手机屏幕,看见这组文章,看到16位学生的火热情怀,在心里点个赞,都将让他们倍感鼓舞。

      所有文章都根据需要进行过编辑,以便于不啰嗦,不重复,更好呈现全貌。感谢提供稿件的所有同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二9班 朱慧文


      去北京之前,我对清北不仅了解少,而且没有兴趣。我总是觉得,这两所学校离我太遥远了,按照我目前的成绩,我只应该着眼于复旦交大,把目标定在清北太好高骛远了。对于研学的成果,我也没抱太大期望,只有四天,能学到什么呢?

      可事实证明,我之前的认识都是井底之蛙,被眼前的种种捆住手脚却自得其乐。在清华北大的两天中,我深深被他们的魅力所折服。

      参观了北大校史馆、生物实验室和清华校园后,我充分领略了这两所学校的强大。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北大老师对话的一段经历。我们很有幸采访到一位在北大读研并留校当老师的先生,跟他的交流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启发。在高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对大学的学习模式知之甚少,对专业的选择也很迷茫。他给我们的建议是,选择你的兴趣所在,不然你一定会后悔。他感兴趣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当时家人都不支持,觉得这个专业没有前途。他被迫选择了地质学,痛苦地度过了四年的大学。考研时他又咨询了表哥表姐,他们都觉得计算机专业太苦太累,所以他还是考了地质学的研究生。这就导致他一路走来都没有选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这也是他十分后悔的事情。同时,他也建议我们深入了解专业后再进行选择。大学专业分化很细,跟高中的分科有很大差别。专业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会存在很大的落差。他之前带过一个学生做地质学研究,那个学生说想改选化学。他带那个学生参观了化学实验室和化学专业的日常学习后那个学生才醒悟学习化学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过多的实验也让他十分烦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建议我们多去大学或国外走走,开拓眼界。如果一条鱼一直生活在一片水域中,它永远无法看清自己深处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我之前也是,只知道一味的刷题,想着要在高考中取胜然后考进复旦交大。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大学的学习生活会是怎么样的,专业的研究方向跟我的志向是否相符。他给我们举了北大附中的例子。北大附中在北大的操场上活动,在北大的各个院系进行学习。他们早已习惯了大学的学习方式,虽然高考成绩不是很出挑,但他们在上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的种种压力时会变得从容淡定许多。被题海限制住思想的我们就像是只顾低头拉车的车夫,总有一天会摔跟头。抬头看路和低头拉车的相互结合才能让我们走地越来越好。

      20分钟左右的对话,彷佛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反思我对大学的认识,重新思考我对未来专业的选取。或许除了高考和复交以外,我的心里还应该装下一个自己规划的未来。

      采访结束后,我们去了未名湖。看着夕阳下的冰面,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向往之情。我明白我和这所学校的差距:以目前成绩来看考上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山顶的风景却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灵,以至于我下山之后,驻足回望也久久无法平息。


学院,人文与中国

高二9班 孙易南


      十二日,腊月初二,北京的大街上银装素裹,雪花飘飘,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寒意。怀着满心期待,我踏入了北京大学的校园。校园中的街道宽阔而开敞,建筑雅致而古朴,古今交融,仿佛时光隧道穿越。学子们或匆匆行走,或成群结队,探讨问题、挥洒汗水,充满着活力。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我感受到了北大校园的独特魅力。听罢强基计划宣讲会,我充满期待地踏入了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内一片干净整洁,各种先进的仪器整齐排列。电子显微镜、PCR仪、质谱仪等高级设备展现着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尽管我未来的专业领域与生物学无关,但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和仪器的神奇。电子显微镜将微观世界呈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惊叹于生命的微妙之处;PCR仪的运作声仿佛在述说着基因的奥秘;而质谱仪则如一位高级探险家,揭示着分子层面的奇迹。

      这些仪器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得力助手,更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魔法钥匙。在实验室中,我听到了科研人员们对于研究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探索渴望。他们用智慧和勤奋,在这个干净而宁静的空间里,挑战着科学的边界。这种激情感染了我,使我不仅对北大校园充满了热爱,更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校园之行,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仪器的冷峻和高冷,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科研精神。在这个干净而高效的实验室环境中,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看到了自己对知识的探求。我被北大的风采所深深吸引,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心中燃起,愿将这份热情化作奋斗的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下午,我漫步在北大校园,欣赏着红砖与颇具古风的建筑,也与几位学生进行交流,感受这学府的独特氛围。随后,我来到了未名湖畔——此时它已然有厚度近一尺的冰层,游客们在这天然的冰场上自由滑行。作为南方人,我还从未在冰面上行走,因而我毫不犹豫地踏入了冰面,行走,滑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看着嬉戏的人群与远处高耸的博雅塔,我不禁想起了这未名湖的历史。从王国维那时起,这坐落于北大校园里的无名之湖就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一种人文底蕴。

      未名湖本无名,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钱穆先生在北京任教时,才命名之为未名湖。而这北大,也恰好是中国史的缩影与注脚。戊戌变法时,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开近代教育之先河。民国时,北大集聚一代大师,为中华民族育才。抗日战争时期,北大南迁,组成西南联大,传承薪火。新中国成立后,虽屡经波折,北大仍然成长为了一所现代化的世界顶级高校,培育人才,为国报效。

      走在这校园里,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所好学校,而是一段悠长,曲折但光荣的历史。每一块红砖,每一片湖水,都见证着这所学府曲折而光荣的演进。在北大的校园中,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代代学子在这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篇章。


心怀敬畏,探索不止

高二9班 成亦旸


      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校园路,两旁的积雪纯洁又宁静。清华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典雅,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一些建筑坚实而宏伟,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和深厚;另一些则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刻有清华园三字正门洁白的外壳是由防积水的纳米材料制成,处处意想不到的高科技,彰显着清华大学作为现代高等学府的风采。清华大学的学术氛围也让我深感震撼,校园内到处都弥漫着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知识的气息三两成群的清华学子骑着校园内的自行车不时从身旁穿过,他们身上分秒必争的求知态度让我深刻感受到自身学习的惰性,为我今后的学习态度树立了良好榜样。

      参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一次激发思考和启迪灵感的旅程。这一天的研学之旅让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实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增加了我对于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我希望能够向这两所大学的优秀学子们学习,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走过清北的第二天,研学团队前往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踏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展厅,一股庄严而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高大的大理石柱廊将你引入宏伟的展厅,巨大的广场上摆放着古代的青铜器、陶瓷和古人的生活器具,彷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在春秋战国区域的中心赫然耸立着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其采用了典型的扁腹三足鼎形式,鼎身上刻有各种神兽、凤鸟和纹饰图案。这些纹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铸造技艺和艺术水平,让人深深惊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厚重。 

      国家博物馆展示了我国历史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精华。参观过程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博物馆所收集的各种文物和艺术品,也使人们欣赏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认识方式,是一次缓慢而又激烈的现代传统间的思维碰撞。博物馆的展览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呈现,更是在向人们展示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趣的渠道。 

      在回上海的最后,团队走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鲤鱼跃过龙门,辉煌精美的正殿是古代学子求学之路的终点,在历史的洪流下,封建制度的余孽已从这大地抹去,但它留下的这一历史遗迹仍警醒我们受教育机会的来之不易,为此,我们更要坚持自己求学的初心,并带着对知识的敬畏继续探索。


有感于两场讲座 

高二9班 赵奕惟


      清北研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聆听了两场讲座。第一个讲座是关于北大的强基招生要求,讲述了学校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成就。通过这个讲座,我不禁惊叹于北京大学的学术实力。它对学生的培养也是自由式的,鼓励同学们双学位进修,也不反对同学们的转科。总之,正所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北京大学也相当鼓励同学们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真正的兴趣又在哪里呢?想必这也是许多同学心中正不断追寻、探求答案的问题吧。也许你会踌躇不前,也许你会焦虑不安,不知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否“正确”,但是北大教授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坚定地走下去:“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停留在原地不会有任何答案。就算不“正确”,那也至少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我想,这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坎坷与曲折。

            而第二个讲座则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相信,也是未来的发展大方向之一。起初,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如最近流行的chatGPT,无人驾驶等。但是老师迟迟不对人工智能下定义,这是为什么呢?出乎意料的是,他随后解释道,他不会对其下定义,希望让同学们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需要广泛的跨学科合作。老师深入浅出,跳脱常规的讲解形式及活泼开朗的对话式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趁此难得机会,我向他请教了一个始终疑惑不解的问题:AlphaGo在与韩国棋手下围棋之时,为什么会在对方下了一步很愚蠢的棋之后,连下了三步更为愚蠢的棋,最终惜败?原来,AlphaGo这种人工智能是以极大量数据为基础进行训练的程序模型,它永远下赢的概率更大的一步棋。它会根据大量的训练数据将对手较有可能下的棋的后续进行计算,但由于需要计算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它会忽略极少出现的“笨棋”。这使得AlphaGo找不到可参考的数据,就会判断失误,连续走出愚蠢的三步棋。

      真是大开眼界了。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