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研习社的社长刘爽及研七党支部的党员、积极分子来到复兴高级中学,为苗圃计划的同学们带来了第三次讲座——美丽乡村 青春同行。
首先,参加这场极富有互动性的讲座的同学先被分为了10组,每组5人,其中每组还各有一名来自同济大学该研习社的志愿者。之后,作为暖场活动,同济苗圃老师郑晨和社长刘爽与同学们谈了谈同学们眼中乡村的模样,并让我们完成了第一张乡村振兴小问卷(其中不乏“乡愁”和“是否了解李子柒”这些近年较火的话题),此时同学们对于乡村的印象可能就是诸如崇明这样的“世界级美丽乡村”,或是渴望在乡村居住着小别墅,过着田园生活的向往。
随后,社长与同学们谈了谈他们这群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学生们在乡村践行中对乡村总体的印象:如浙江这样的南方地区的乡村往往会有大片的稻田和鱼塘,同时房屋有着白墙黒瓦和坡屋顶;如天津此类北方地区的乡村则较多为黄土地,水资源较少,耕地也多为旱地,房屋多为红砖房和平屋顶……
这也勾起了同学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于美丽乡村的向往之情。社长随之引出了第一个问题“乡村振兴和我们青年人有什么关系?”,随后她通过一系列国家对于乡村进行的政策干预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阐述,解释了这个问题,同时也点出了乡村振兴中的部分问题,例如:拆迁、庞大农村户口和土地不足的矛盾、当代的年轻人是否愿意为了振兴乡村这一远大的目标而下乡……
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乡村振兴为青年人创造了哪些条件?”,这时,社长举了他们同学在乡村调研时的例子,他们通常将调研分为五个步骤“访、问、探、寻、研”,对例如浙江省德清县、高村镇蓝城村等具体乡村做了案例分析,指出基于自然山水禀赋,从而主导的在地模式差异,要利用当地文化、自然、工艺资源和有利政策,抓住发展中的机遇,面对并尝试解决其中的矛盾与挑战。
第三个问题是“青年人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社长刘爽建议要设计下乡,激活公共建筑和乡村新型产业,如:街道、庭院与水岸设计,从而塑造乡村怡人空间,建设乡土文化认知体系,发扬自然特色文化和人文特色文化。
最后,志愿者们以“美丽中国未来的乡村图景是什么?”为主题让同学们进行一场绘图竞赛,以表达对于农村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合”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认同。在此次小竞赛中,在场的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最终各有一组同学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有几组获得了三等奖,他们获得了同济大学定制帽子、彩铅和笔记本等奖品。
讲座十分成功,效果显著,在最后有不少同学也表达出了对于下乡振兴乡村的兴趣和向往之情,增加了同学们对此的热情。
高一(8)班温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