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复旦大学图书研究馆研究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古典文献学专家乐怡老师为我校高一、高二创新实验班的同学们带来以“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为主题的文化通识讲座。
讲座还未开始之时,乐怡老师就提出要送大家一份礼物,这着实勾起了在座同学的兴趣。而这份礼物也确实与讲座的主题息息相关——那是一张夹着花瓣与树叶的仿古信纸,讲座也在大家的欣喜与信纸的花草香中正式开始。
幸运地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享受到了现代通讯方式带给我们的太多便利,想要与人沟通这件事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是那么简单,甚至唾手可得。但是也正因为此,我们的往来却难以留下痕迹,聊天记录的丢失就意味着完全的失去,进而便是淡忘;我们的对话往往充斥着符号、图片,又显得那么粗俗。
现在的我们在自媒体时代的便利中,已经淡忘了如何优雅地写一封信,如何优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正是乐怡老师希望在讲座中予以我们些许启发与指导的东西。
乐怡老师讲述了在讲座标题背后藏着的许多很美的诗句与鲜有人知的典故。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主人公收到远方之客送来藏于“双鲤鱼”中的“尺素书”,她“长跪读素书”,信中所写只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样最平常却又最暖心的话语。出使匈奴却受困于沼泽的苏武,也是凭着一只传信的鸿雁,让千里之外的祖国朝廷知道了他被迫牧羊的惨境,才最终得以回到故土。“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一言正是从这两个典故中来。
可见,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不论对于寻常百姓还是对于公卿大夫,书信都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存在。而现在“提笔忘字”的我们理应去了解一些关于书信的知识,去了解这样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表现形式。
乐怡老师在讲座中向大家科普“信纸”的演变;告诉大家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书信的称呼;教授大家基本的书信格式:包括标准的称呼、署名、敬语、启禀语等等……在可谓“琳琅满目”的种种术语中,大家感受到的是惊讶、赞叹,更是对于自身浅陋之羞愧。
讲座的最后,乐怡老师为大家播放了一段鲁迅先生家书的音频,家书的内容很家常、很琐碎,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最好地传递出了他与母亲之间浓浓的牵挂。
而这正是书信的魅力。
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拾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