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高级中学2015学年度课程实施计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8-31浏览次数:1

一、现状分析

1、学校资源与优势

复兴高级中学有着注重教学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学校积极承担上海市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积累和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改革成果和经验,努力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探索创新中,复兴逐渐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面对上海社会发展和高中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学校提出了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构想,在课程的实施层面把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复兴特色的课程体系。

2、学生现状

在虹口区高中学校同龄学生中,复兴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愿望以及发展潜力等诸方面都应该是领先的;从学生的学业水平,被重点高校录取的人数和比例,以及自主管理、规划未来的能力和意识上,都说明我们有进一步创设校本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的学生基础。

但学生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及动力,获取与转化信息能力有待提高,个别同学存在有厌学、盲目或纯功利地学等现象;思想上存在观点偏颇、是非观模糊、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素养上也存在缺乏尊重、不善沟通与聆听、意志力薄弱等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通病。

3、教师队伍现状

复兴拥有一批敬业爱生、专业博学、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师。目前复兴高中有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41人,中级教师53人,既有市名师基地主持人,又有市级骨干教师,还有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58人,占全体教师一半左右。教师队伍的特点是教学经验丰富,且爱岗敬业,责任性强,知识面广,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论,善于启发学生,尤其是青年教师,热情而富有创意,具有较高的教育热忱,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主要不足之处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局限于“升学教育”模式;部分教师面对时代发展、生源变化,自我认同及教学方式未能与时俱进,课程执行力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教学研究氛围不浓,多数教师主动从事教学研究动力不足,科研能力相对较低;很多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因事务较多,制约进一步提升,缺乏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培养观念新、师德好、业务强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平台。

二、学校课程建设

复兴高中的课程目标是: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培育全面发展的复兴人。提出了“智慧博雅,创新合作”的课程理念,通过广博的知识教育,提升智慧能力;通过高雅的品格熏陶,发展综合素质;在创新中锻炼合作,在合作中孕育创新。

1、课程建设遵循五个原则

学校的课程不仅能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完善人格与文化品位的养成”;学校课程不仅满足学生双基获得的需要,更要满足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满足学生共性需求,还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发展环境,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学校提出“五多”原则,即

Ø  课程类型多元

实施分类教学。第一类是学科课程,将现有的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进行重整,结合新增“学生发展指向”维度,形成二维多类结构,力推“高效”、“智慧”、“博雅”三类课堂;第二类是德育课程,以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自我完善作为教育之本,坚持“品格复兴”的核心地位,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元化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在生涯教育中夯实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第三类是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学军学农学工、学生社团、社会调查等。

Ø  课程要求多层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对于资优学生,可开设以加深和拓宽为目的的补充课程,结合加速的学程优化设置,加强跨学科学习,尤其是人文类课程的修习,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提升;对于面上不同程度学生,采取不同进度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部分困难学生,开设以补缺和矫正为目的的补修课程。

Ø  课程结构多模

注重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根据学生自身个性需求和特长发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整体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所需。因此,课程结果模块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时间模块,如选修课分为长课程、普通课程和微课程三种,学生可根据选课规则,按不同模块组合自己的课程;不同空间模块,如在大礼堂组织各种讲座,在阅览室开设语文研修课,在视听室开设英语听力课等;不同内容模块,如校园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等各种专题讨论,还有针对毕业班学生自主招生前的专题辅导等;不同目标模块,分别为专业精品培训和普及推广掌握,在范围和程度上都是不同的。  

Ø  课堂形式多样

课堂形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但不仅限于此。课程应注重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遵循从已知向未知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为此,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通过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科学与人文视野,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科艺素养,通过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设立校园四大主题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延伸学生的学习时空,从而多元化课程环境更加鲜明。

Ø  课表组合多选。

在确保完成国家与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改新思路,大力开展走班制,对学科进行分层分类,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给予并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做到“一人一课表”。

2、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化

课程开发不应是随意、单一的依据教师兴趣、特长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使其规范化,以提升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此,复兴建立起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机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整合了教导处、科研室和信息中心,成立了课程组,由校长直接领导,负责学校课程构建的建设、课程的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有关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规划、设计和研究实施等工作。


3、学校课程编制

(1)课程板块

     按课程特点,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实验、艺术与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习活动七个领域。

 复兴课程领域与学科对应表

 

课程领域

相关学科

1

语言与文学

语文、英语、诗词鉴赏、其他语言等

2

数学与逻辑

数学、信息科技、逻辑学等

3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涯规划等

4

科学与实验

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明日之星等

5

艺术与技术

音乐、美术、艺术、劳动技术、影视制作等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身、体锻、排球、游泳、心理等

7

综合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主题文化节等

(2)课程架构

上述七个课程板块设计为四层阶梯递进的课程门类,按照不同类型功能覆盖每一名学生的在校学习需要,以供每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

基础——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课程,注重双基落实,达到学业水平考难度。

拓展——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主修、辅修为学习形式的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注重能力培养,达到高考难度。

特长——以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适合爱好本学科、能力较强的学生,创造环境条件,配合专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比高考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研究——围绕体现共同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的实践研究课程。不仅涉及单一学科知识,更需要跨学科整合,同时体现德育的渗透与泛化。

三、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任课总表(见附件)

四、课程实施要求

1、学校课程实施策略

(1)对接三个课堂,重构二维多类课程结构

复兴的课程体系重构为更加立体的二维多类课程结构,即在现有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实施方式维度上增加“学生发展指向”这一维度,形成如下二维多类结构。

 

两手抓

课程目标:

基础全面

+

个性特长

能力目标:

学业水平

+

创新素养

发展指向:

高考升学

+

终生发展

实施形态:

走班制

+

可选择

         

 

 

学科素养提升

学生潜能激发

基础型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高效课堂

拓展型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智慧课堂

研究型课程

学科探究课程

博雅课堂

 复兴高级中学二维多类课程结构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在学科素养提升维度的三类课程外,新的学生潜能发展维度也推出了三个“课堂”,这三个课堂是复兴新时期课程建设中力求呈现的新亮点。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模式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策略,注重:

一个核心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点“眼高手低”的理念: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相结合、育人与育分相统一;

三层推进逻辑:课前驱动夯实“基础学力”、课堂互动培养“思维能力”、课后自动激发“心理动力”。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强调的是通过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潜能进行基础性开发。要求各科课堂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四力凸显智慧课堂的特点。重点在理科教学上,我们提倡通过课堂互动,课堂留空留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倡导课堂互动从表面的无序热闹走向心动的思维激荡,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驱动思维,搭置合理的台阶牵引思维、提供恰当的原型迁移思维、施以温暖的鼓励呵护思维、给予巧妙的点拨深化思维。

博雅课堂:

    博雅课堂是在学科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开出的各类人文、艺术、科学的课程。“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是人的品位。博雅教育的基本精神是通而不偏,注重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它不仅鼓励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探索,更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在文科教学上,我们提倡通过课堂渗透,课堂拓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倡导教师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民主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倡导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传播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倡导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养成人格品性,发展审美情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超越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2)对接高考,从教程转变为学程

    面对上海市高考政策的新变化,复兴高中从学生指导、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等多管齐下,进行了系统性的学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从教程到学程的转变。

①  在学生指导上,以选科指导强化生涯规划

     新高考政策的亮点在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长处,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清晰定位,为学生提供科学选科指导,这对于整个高中的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很好的推动,令学生终生受益。

②  在教学管理上,以“走班制”推进分层教学

    高一可视作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明确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适合自己的科目等。高一时可以借助选修课程设置试点“走班制”,保持行政班的编制。开设6门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探索性课程,让学生选择喜欢与擅长的四门(一门缓冲)学科尝试走班,适应难度。高二起可开设固定时段的走班课程,既与高一保持延续性,同时又可以在周课时与难度上作进一步提升。

③  在课程实施上,以多样化课程体现充分选择

开发微型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增设补充课程满足学生深度化学习的需要。

④ 在培养模式上,以学程优化实现优生优育

    针对提升名校升学率,关键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学程的优化,提前完成课标中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尽早进入拓展型课程,加强跨学科学习,尤其是人文类课程的修习,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提升,为自主招生面试打好基础。

(3)对接德育课程,活动引领注重体验

在求真校训下,以“两纲教育”为主导,为“品格复兴”为主题,重视德育的体验性和课程化,结合校园节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建设以实践体验为主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表2  复兴高级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开设时间

高一

高二

高三

性质

课程名称

基础

复兴人

开设

生活的准则

开设

 

爱的教育

开设

 

军训及护理

开设

 

农民农村与农业

 

开设

 

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

开设

社会考察

开设

拓展

民主走进校园

开设

校园大舞台

开设

 

复兴论坛

开设

缤纷社团

开设

 

邓小平理论

开设

社区实践行

 

在假期开设

 

绿光行动

在双休日、假期开设

校园四大节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社团节

    将德育课程与七个课程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内容和形式,创造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整体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所需。

(4)对接高校,从选拔式转变为培养式

复兴积极开展与各大高校的合作,比如与复旦大学共建的“苏步青班”、与同济大学共建“苗圃计划”……让这些高校主动参与复兴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培养过程和综合评价,从“掐尖”式选拔变为先培养后选拔,建立起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2、常规课程实施

提出本学期课程规划大纲(科目设置、周课时、走班课时等),由教导处与教务处进行课程设置,确定教师数量,再与学部一起确定教师人选。期间,教研组可提供参考建议,若各部门间存在分歧则通过分管校长进行协调。实施过程由学部全权负责管理,学期末与教导处一起对学生与教师进行相关评价。


3、拓展、研究课程实施流程

首先,决策层就进行相关研讨,结合学部长的意见并参考学术委员会的建议,提出本学年选修课程规划大纲(周课时、分类分层设置等)。然后,由各教研组按大纲组织协调教师进行选修课程申报。再由教导处与科研室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对申报方案进行审核,确定后的课程列表交由学部通知学生选课,信息中心做好选课平台使用工作。

课程实施过程由学部全权负责管。开始实施二周内,若学生提出更改选修课程,则需学部、科研室、任课教师(转入、转出)四方签字同意,才能交由信息中心更改记录。课程实施两周后,除任课教师突发状况外,不允许再调课。

学期末教导处与学部一起完成对学生的评价,科研室、学术委员会与学部一起完成与任课教师的评价,并将相关资料存档。


五、评价与建议

1、以等级绩点改进学业评价方式

我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的课程管理与等级绩点制的学业评价制度。以学时为学分计算单位,按照学生学习领域设置,完成规定学时并考验合格给予规定学分,不合格不给学分,补考合格再给予学分。在整个高中阶段,必须取得规定最低学时学分才能高中毕业。

由于学分只能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的基本量,不能反映学习的质。为能反映学习质的情况,采用等级绩点制的评价方式,以等级化为主,以绩点进行标记。A+(5%)等级为4.0,A(5-15%)为3.7,依次到D(85-98%)为1.3,以下为不合格F,绩点为0,补考通过记为D-,绩点为1.0。全科平均绩点按学分取加权平均。全科平均绩点作为评优、推荐等依据;单科绩点作为选课参考指导。同时,为鼓励参与名校招生,对于取得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名次可增加该科目绩点0.1分/次。这种等级绩点评价方式能较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课程规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掌握与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基本要求时所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出学生在自主积极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习与活动能力等深广度上、个性特长发展上的差异性。从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开发创造性潜力。

采用学分制与等级绩点制进行课程管理,既保证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又能充分反映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地位,为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以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质量监控

(1)重视课程的前期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导协调教务处、教研组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大纲进行论证,对课程本身作出适当评价,比如适应性、合适度、需求量、关注点等,确定个别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前途,确定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改进方向。

(2)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导处通过学生座谈、组织听课等方式,对教师通过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议。

(3)教导处通过收集学生意见、教学成果、听课反馈等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及时了解并正确评价某一、某门和某类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

(4)实行教学反馈与质量监控过程同步,定期召集校园信息发布会、学生听证会、团学联学生代表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社区行风评测会等,听取各方面对课程教学的反馈。

                                                                                                                                                                                               2015年9月

附件

1、课时分配


2、作息时间表

2015学年作息时间表


3、课程表

(1)高一年级


(2)高二年级


(3)高三年级



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任课总表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体艺

 劳技

心理

计算机

 

 

年级

乐燎原

刘维英

楼蕾

刘继范

尚瑶

陈华

姚倩

付文治

肖萍

施娟

 

 

 

班主任

 

 

刘明海

杜明山

夏蕾

刘继范

张栋

任晓米

张尚达

朱文波

肖萍

 吴洁

 

王瑾

齐幼娣

1

郝文

 

 

陈珠静

顾泓川

袁丽华

邱小霞

陈叶

陈华

孙碧苗

胡平

常丽霞

罗茜元

仇凛

俞嘉溦

卓国诚

2

郭逸璇

郝文

朱良

郭逸璇

丁慧

徐凯里

韩蔚冬

 

 

王毅

 

 

 

张一凡

3

丁慧

 

 

袁立微

杨勇

陆佳一

 

颜清

 

 

 

 

 

 

 

 

4

陈叶

 

孙欢欢

薛建国

徐佳卿

 

 

 

 

 

 

 

 

 

 

5

张尚达

 

 

 

顾叶青

 

 

 

 

 

 

 

 

 

 

 

6

陈珠静

 

陈康

 

 

 

 

 

 

 

 

 

 

 

7

张栋

 

 

 

 

 

 

 

 

 

 

 

 

 

 

 

8

孙欢欢

 

 

 

 

 

 

 

 

 

 

 

 

 

 

 

 

 

 

 

 

 

 

 

 

 

 

 

 

 

 

 

 

 

 

 

 

曹蕾

徐波

陈琼

龚佳琦

尚瑶

陈华

赵梅娟

付文治

王毅

韩凌

 

 

 

1

顾如鸿

 

 

雷焱

赵灏

赵培丽

张艳

王欣磊

任晓米

姚倩

倪华

常丽霞

陈珅

仇凛

 

 

2

赵培丽

彭钊

施晓明

孔庆昊

顾如鸿

江磊

韩蔚冬

刘厚钧

徐宁

肖萍

 

 

 

 

3

张艳

 

 

康菁菁

杨继红

高忆凝

蔡德广

 

 

 

 

 

 

 

 

 

4

江磊

 

 

查晨婷

沈小勇

周敏

 

 

 

 

 

 

 

 

 

 

5

王欣磊

 

 

康林

陈频

 

 

 

 

 

 

 

 

 

 

 

6

王毅

 

 

 

 

 

 

 

 

 

 

 

 

 

7

施晓明

 

 

 

 

 

 

 

 

 

 

 

 

 

 

 

8

孔庆昊

 

 

 

 

 

 

 

 

 

 

 

 

 

 

 

9

刘厚均

 

 

 

 

 

 

 

 

 

 

 

 

 

 

 

 

 

 

 

 

 

 

 

 

 

 

 

 

 

 

 

 

 

 

 

 

张琮

吕志勇

楼蕾

於亢

尹利群

 

张燕

朱文倩

 

 

 

 

 

1

於亢

 

 

乐燎原

刘维英

蒋斯炜

胡春瑞

李可锋

 

 

 

 

 

 

 

 

2

王欣

王伟

翁雪宁

周小彬

张广元

袁翔

 

 

 

 

 

 

 

 

3

蔡谦

 

 

蔡谦

阮洁

戴华韵

 

 

 

 

 

 

 

 

 

 

4

胡春瑞

 

 

龚达

陈思静

王欣

 

 

 

 

 

 

 

 

 

 

5

李可锋

 

 

陈广

刘瑶

段冬蓓

 

 

 

徐三九

 

 

 

 

 

 

6

戴华韵

薛熲

陈维

王妍娜

 

 

 

吴培超

 

 

 

 

 

 

7

龚达

 

 

沈雨菲

朱端本

 

 

 

 

 

 

 

 

 

 

 

8

王妍娜

 

 

 

 

 

 

 

 

 

 

 

 

 

 

 

9

翁雪宁

 

 

 

 

 

 

 

 

 

 

 

 

 

 

 

10

朱文倩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