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节期间,为了让复兴学子近距离感受不同科技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魅力,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学校特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和科普团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科技节讲座。
讲座: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的魅力
11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马世红教授于来歌堂为求真学部的同学们带来了讲座: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的魅力。马教授以一本名为《物理》的杂志开头,介绍了世界物理年和国际天文年,展现了物理的严谨、精密的风格。
马教授认为“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的实验是最美丽的物理实验。埃拉托色尼运用他强大的想象能力,仅仅通过测量日晷影子的长度与几何学的知识,就测出了地球周长的大约数值。看似复杂的、困扰了人们多年的问题,却只用简单的测量工具与几何图形就解决了,这令同学们大为震撼,不禁钦佩起物理学家的智慧。
从地球周长扩展出去,马教授和同学讨论了“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形”“怎么样直观地球自转的现象”“物理在地震方面的应用”等问题,令同学们受益匪浅。从讲座中,同学们可见物理的三大魅力:朴素的魅力、现代的魅力、简明的魅力。马教授认为,物理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基础。这启示着每一位学子要学好物理,拥有良好的物理素养,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讲座:从高等数学看高中数学
11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陆立强副教授在9310报告厅为明素学部的同学们讲授了主题为“从高等数学看高中数学”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同学们对高等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收获了一些学习高中数学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陆教授介绍了高等数学的几大板块。微积分,是人类科学思想上最伟大的创造,造就和支撑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级数;常微分方程,是关于未知函数及其导数的方程,也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之一;线性代数,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学科中通常运用到其知识和方法;现代概率论,是用以处理连续随机现象的重要方法。
其次,陆教授讲话题转为高中数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讲述了高中数学的重点与学好它的方法,从函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四个角度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陆教授说,学习数学必须先理解,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熟悉定理和推论等,接下来通过做题,增加熟练度,从而真正达到掌握。同时,陆教授传授了很多“干货”,相信听了这次讲座后,学生们能够从中受益,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数学的办法。
讲座:化学就在你身边
11月29日下午,讲座“化学就在你身边”在9208报告厅开展。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旦初教授,为明素学部的同学们展现了化学于生活中的魅力所在。
讲座伊始,刘教授为大家表演了化学“魔法”——通过碱性溶液使提前涂抹好酚酞的白布显出“magic”的字样,又用酸性溶液使字样褪色。正是一个简便但有趣的实验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刘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也为讲座赋上了科学的活力。而后,教授从食品安全以及广告词两个角度,围绕生活实处,带领同学们领略化学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多宝鱼事件”“大闸蟹风波”的案例,提示着同学们要注重科学事实,保持独立思考。通过洗发水广告、报纸上关于冬日洗澡“安全隐患”的错误刊登,告诉同学们要牢记科学常识,并勇于纠正生活中的误导信息。
刘旦初教授年已八旬,却依旧饱含热情地站在讲台,以渊博的学识引领同学们走进化学的世界,这令每一位复兴学子都敬佩与动容。正如刘教授所传达的,化学从来不是刷题的枯燥感受,而是大千世界中神奇又有逻辑的科学“魔法”。同学们也会传承此次讲座带来的思考,于生活中长远悠久地体会化学的魅力。
讲座:星愿芯语——观云识天新气象
11月30日下午,“星愿芯语——观云识天新气象”的主题讲座在来歌堂举行,眀素学部的同学们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施永明研究员,为同学们讲解了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施老师由献礼建党百年的风云四号B星讲起。相较于风云四号A星,其精度大幅提升,设备更加完善。作为中国天气和环境的哨兵,得益于FY4B快速成像仪等设备,B星大大减少了台风带来的损失,切实提升了沿海居民的安全系数与生活质量。而后,施老师围绕当前及未来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势,例举了“闪电探测仪”“辐射仪”等仪器,介绍了卫星从单一仪器到多载荷仪器综合测量的具体举措。在讲座最后,施老师对卫星的“卡脖子”技术——探测器芯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探测器芯片是卫星的眼睛,只有突破技术瓶颈,研制出更多更新探测能力更强的芯片,气象卫星才能实现更好的为国家服务,为大众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愿望。
同学们在讲座中了解了气象卫星的专业知识,回望发展历史,展望无尽可能。身在大地,也能心系寰宇,同学们会将讲座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在未来追寻属于自己的气象星辰。
逐梦讲座:百年问天路
12月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科普宣讲团在来歌堂为求真学部的同学们开展了关于天文学科普的逐梦讲座——百年问天路。在讲座中,科普宣讲团成员王佳琪与章龙飞以生动有趣的事例,配以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同学们带来了天文学百年的发展历史与科学前沿问题,也讲述了建党百年以来,从一路西行保留知识火种,到走向复兴初登世界舞台,中国天文学界在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由托勒密的“地心说”,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随着科技发展逐步演化为今天的天文学。在此期间,人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天文望眼镜、暗物质观察站、中微子实验室等,从中又发现了诸如恒星的形成等新规律。
夜空中恒星距离之遥远都是难以想象的。星系的规模是如此巨大,而这只是我们可以用肉眼和望远镜观测到的一部分。同学们也了解了通过计算星系的规模和转动速度计算出的暗物质。最后,科普宣讲团成员还对地球外可能存在生命的猜测做出了浪漫又科学的解释。
通过这次讲座,求真学部的同学们了解了浩瀚宇宙的深邃,感受了不一样的星空探秘。也让每一位学子知道天文学仍还有很多奥秘值得探索和发现,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撰稿:高一(7)班 王乐怡
高二(5)班 郭 琪
高二(6)班 严仲毅
高一(3)班 阮灵灵
校正:高二(6)班 严仲毅
高二(5)班 郭 琪
审稿: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