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下午,邱晓华先生为高一和高二的部分同学们带来了与读书有关的特色讲座。邱晓华先生从我们为什么要看书讲起:从道、业、惑三个方面,为我们诠释了“思维的艺术”,提出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思考”。
道,就是一个思维框架。思维框架往往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选择正确的方向,选择理论框架;在变化的环境中修正已知理论;准确判断趋势,做出正确的抉择。邱晓华先生在论证这些观点的时候,不断用他在财经方面的故事举例,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好奇心。
业,就是一些专业的知识和领域。这里,邱晓华先生着重解释了理论:任何理论都会有三个部分。首先,理论有存在条件的。在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时候,都要对它的存在条件特别的重视。因为结论的可行性和真实性会根据存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次,理论会有它自己的逻辑体系。我们需要关注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形成。最终,这个理论才会有结论。
惑,就是重新定义思维框架和思维体系。这里邱晓华先生从读书讲起,到工作、艺术、娱乐等等,栩栩如生。他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同学们文凭的重要性,选择行业的标准和衡量成功的标准。衡量成功的标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勤奋可使我们站在有天赋的人的身边”,“没有什么事业是每天工作八小时就能成功的。”邱晓华先生用励志的语言鼓舞同学们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学生感悟
蔡幸时:进入高中后的我逐渐意识到了因天赋而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许每个人的上限不同,但正如讲座中所说“没有什么事业是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就能成功的。”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可以越来越接近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最终也可以站在他们身边。而无论如何,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绝对的,不辜负努力即是最大的意义。
潘懿阳: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一过程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合理地建立思维框架。正如讲座中提到,我们应当选择正确的方向、在变化的环境中修正已知的理论、准确判断趋势。当我们接触的知识变得复杂起来,仅仅是记住它们是绝对不够的,要学会如何整理并实践应用。同时我们也会常常遇到实际问题,情况多变,这时我们便需灵活变通,不能让已有的知识束缚住我们,时时更新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顾卓琨:在这个尚在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途径还是获取知识,也就是读书。讲座中说到“名校不只是文凭,还是生活与梦想。”大大小小的考试常被批判,但不可置否,是相对公平的,我们无需考虑正在固化的阶层,努力学习进入名校,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听完此次讲座,我将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备考。“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我们必须面对的高考是困难的,更是简单的,这样只凭勤奋便可达成目标的事情也许在以后的人生中不会再有。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邱晓华先生以读书的重要性结尾,勉励同学们认真学习,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相信同学们也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
文字:高一(8)班 胡玶妍
采访:高一(7)班 张楚君
统稿&摄影:高一(8)班 俞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