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009届校友黄启哲与高一学生座谈纪实
4月18日中午,我校2009届校友黄启哲应邀在水电路校区报告厅与高一学子座谈,畅谈语文学习与新闻从业之道。黄启哲高三时以《钱钟书与宋诗选注》一文获“博雅杯”一等奖,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文汇报社。
披肩长发,细碎的几缕被勾在耳后,脸上挂着轻柔的微笑,可整一人的气质仍然干脆,不至如苦于伤怀的文学少女般黏腻纠缠。学姐甫一登场,便颠覆了众人想象中校园女学霸,职场女强人的形象。接下来40分钟的座谈里,学姐秉持着与她外表相似的语言风格,柔中有刚,直指要害。
谈及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缘分,学姐表示当年高考加选的是物理科目,和文学一样,复旦成为了生命中美丽的意外。“文学只是爱好,”她坦言,“写《钱钟书与宋诗选注》的本意也是在向文学告别。”论文写得极用心,“写完以后也自以为立意做得很好”,投去“博雅杯”已然心愿圆满,至于其后获奖并取得复旦大学面试资格,则完全是意外之喜了。“后来读了大学,才晓得天外有天,你所以为标新立异的想法,其实前人早便做过了。”她一脸云淡风轻,虽然是对论文不满意的话,语气却十分坦然。
“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文汇报工作。”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对于现今纸媒行业,学姐也有话要说。“文汇报是党报,想要寻求突破,确实不易。”随后又提到北京,广州两地的报业。“关键在于能容纳多方声音,小报社有生存空间,垄断只会带来固步自封。”众人皆知信息化时代纸媒式微,但深度报道依然有开拓空间。
座谈过程中,同学们纷纷请求学姐讲述在采访时所遇的趣事。回忆起最近正在跟进的报道,她不禁感慨:“我见到许多年轻人积极投身于传统戏剧行业,用年轻的思维与活力寻求创新突破。现在戏剧院也加入了弹幕元素,观众可以实时吐槽评论。”说起传统新文化的受众者,学姐亦不吝赞美:“关注传统文化的人的素养,还是与偏向低龄化的二次元不同的。他们既可以细致地点评某一折戏,也可以发一些‘很潮’的2333。”或许是文学与艺术相同,谈及艺术方面的话题,学姐的话便多起来了。顺势讲起曾经自己采访一位老艺术家前辈的事。“年轻艺术家都锐气逼人,眼界也高。一个新进报社的小记者,你问他,他也不大愿意搭理。”她说,“但我所遇见的一些老艺术家就不一样,他很拿你当回事。”这种“当回事”不但体现在采访过程中,学姐回忆到,采访结束临走时,自己将过马路,老前辈还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开,顿时感到心灵剧震。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现场有同学提问做新闻人能为这个世界做何种改变,学姐便借高晓松的一句话作回答。她还补充道,“这句话时下热度正高,它又使我想到高三时我的语文老师自编的教材当中,序言里的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她笑道,“这种诗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做新闻,也有着相似的愿望。”多大的报社,多大的阅读量,就决定了有多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确实是没法改变的,但个人奔走的初衷和随之带来的努力,都可由自己决定。
记得莫言曾在12年诺贝尔颁奖晚宴上致辞:“与科学相比,文学没有什么用处,但也许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它没有用处。”短短40分钟座谈,话题也越展越开。然而来此之前本欲带给我们的,想必也是一颗细心感受生活之美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