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梯队 | 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与杨迅学科研修基地学术交流侧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11

近日,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与杨迅学科研修基地学术交流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9201智慧教室举行。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嘉宾点评、微报告等形式,共同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问题新路径。

一、课例观摩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詹添老师向高三学生讲授高中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王羲之《兰亭集序》。以“情理交融”为主线,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梳理情感脉络,深度剖析文本内涵。


詹添老师以“如何理解《兰亭集序》‘情理交融’”为主问题,以“梳理‘乐—痛—悲’的情感脉络”为主要任务。通过对比“痛”与“悲”的语义差异,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魏晋风度及个体生命经验对文章内涵进行思辨性理解。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詹添老师补充了魏晋清谈之风、王羲之对庄子思想的扬弃等背景知识,辅以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对“人的内在觉醒”的论述,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与时代的深层关联,丰富学生对文段的认识与理解。课堂尾声,学生提出了“文字可抵抗虚无”、“文学可穿越时空”等观点,彰显思辨深度。

此外,詹添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士淡雅笔触下的深沉情感,凸显中国文士呈现出的虚空、宁静与淡雅的美学特质。

二、评课研讨

课后,重庆市学科带头人教师代表对课堂进行点评及交流。


黄老师通过“问”与“答”、“进”与“出”、“鉴”与“评”、“情”与“理”、“诵”与“背”五个维度,对课例进行点评。他认为詹添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处理得比较精妙——主问题设置合理,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点评与追问,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文章解读入情入境,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引导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与人类的普遍性情感。此外,通过细读及鉴赏文本,帮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对古人的思考与观点进行理性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感受魏晋文人的复杂情感。通过理性思考,分析审视其中的“道理”,强化批判性思维,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水平。最后,黄老师建议加入诵读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经典名篇的独特魅力。


熊老师从课堂亮点及设计建议两方面进行点评。就课堂亮点而言,从“乐”到“痛”的情感转折,即“深入理解情感转换的原因”有理解难度,且具有探究价值;对“悲”与“痛”的意义辨析——呈现出对生命复杂问题及永恒人性的洞察。设计建议方面,熊老师指出,在“痛”与“悲”的意义辨析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搭建适配的思维支架,通过小组讨论、表格梳理等,将思维过程可视化。

三、微报告

最后杨迅老师作题为《胸中有丘壑,眉目传风骨》的微报告。


杨迅老师先简要介绍了人才梯队的建设情况,接着展示了团队区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她强调“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连贯性,不仅要关注单元内文本之间的关系,也要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如果囿于单篇文本的精讲细析而忽视单元内外的逻辑关联与能力进阶,会导致核心素养培育缺乏系统性支撑。因此团队立足表现性评价视阈,以统编教材的现有单元为实践载体,积极尝试探索关联单元序列化教学的设计路径。并向大家呈现了相对完善的四个研究案例,引起了参加研讨的各位老师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以课例展示为支点,由重庆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及杨迅学科研修基地成员共同参与,教师们充分交流、互为促进,为语文教学贡献智慧力量!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