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下午,“跨龄同行,知行合一 ——2025 复旦行知课程・复兴中学成果分享会” 在复旦大学元创中心 303 多功能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与复旦附属复兴中学联合主办,聚焦暑期行知课程成果,共探 “大中衔接” 育人新路径。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复兴中学党总支书记邬文敏、复兴中学校长-相辉学堂治理委员会秘书长薛磊、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党委书记张晓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周楚等领导及师生代表出席。会议由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主持。
徐珂副处长首先介绍两校暑期课程合作背景与与会嘉宾。2025 年暑期,两校突破学段界限,联合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小城镇绿色发展田野调查》《中华多元文明融合与互动》三门实践课程。近百名师生分赴江村、盛泽、山西等地开展 “田野课堂”——在江村扎根乡土、在盛泽探访产业、在山西溯源文明,让课本理论与真实社会场景深度碰撞,用深刻的实践为 “大中衔接” 写下生动的注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复旦教务处处长林伟开篇以一句古训点明知行课程的核心价值。他强调,行知课程是复旦通识教育 3.0 改革的关键探索,通过 “跨龄共学、大中衔接” 打破中学与大学的学段壁垒、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场景中 “在培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他特别感谢复兴中学的全力配合及地方政府、企业与家长的支持,期待未来深化合作,让教育真正 “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而后,复兴中学的三位学生代表结合各自的经历,讲述了自身从“纸上得来终觉浅”到“知行合一” 的认知蜕变。
高二9班的黎宇曦同学谈到,在江村的十天,脱离 “游客” 身份,与复旦学长学姐一起到江村小学带教兴趣课,教孩子描绘家乡、用方言读童谣、排练乡村变化舞台剧。有小朋友说 “以后要像您一样,学本事再回来教大家”。从最初对“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 的迷茫,到最终实现“走近乡村,了解人民”的心愿。从 “不敢开口” 到主动设计问卷,在乡村的生动实践中,心里播下为乡土中国做事的种子。

高三 5 班的章世杰以盛泽纺织厂的实践为例,讲述了认知和心态的双重转变。此前他对 “产业升级”“绿色发展” 的理解仅停留在教科书上“明清丝织业兴盛” 的抽象概念,而盛泽纺织厂与百年宋锦织机让百年的匠心与技艺清晰可触。在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一吨负碳纤维消耗 320 千克二氧化碳”“8 个塑料瓶做一件 T 恤” 的成果,让他直观感受到 “可持续发展” 的具体内涵,如今想到 “绿色经济”,脑海中就会浮现盛泽的车间与研发人员的笑容。

高二 9 班的姚淑瑜向大家分享她山西游学之路的感悟。“踩在广武明长城的古砖上,风里都有历史味,我才懂‘中华文明’的重量。” 攀登长城时她曾因体力不支想放弃,但最终仍坚持了下来。天际的广阔与历史的厚重在此刻冲击着众人的心灵。她明白,“多元文明融合” 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具象的文化印记。

林伟处长、开课院系领导为参与课程的中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复兴中学党总支书记邬文敏为教师颁奖,其中《中华多元文明融合与互动》获 “创意展示奖”,《小城镇绿色发展田野调查》获 “行知精神奖”,《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获 “扎根服务奖”。证书与奖状既是对成果的认可,更是对 “知行合一” 精神的传承。






随后,四位教师代表从课程设计、带队实践角度,分享对行知课程的思考,重点讲述学生成长的蜕变。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校长田凌晖老师以《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课程为例,提出 “优质教育是乡村振兴核心动力” 的观点。她提到,课程覆盖研究生、高中生、小学生的 “全学段” 团队,在江村开展调研时,学生们从 “迷茫定选题” 到 “主动解问题”,正是 “知行合一” 的生动体现。

童莹顺老师作为学校行知课程联络人,结合《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课程带队张铧丹老师工作总结作发言。她提到,复旦大学田凌晖教授团队精心打造的金牌课程,为复兴中学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中国、理解乡土中国的窗口。复兴学子与优秀的复旦大学学生同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那份心系家国的情怀、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江村的旅程虽已结束,但知行合一的种子已然播下,它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成长为参天的希望。

刘星瑀老师说到,盛泽调研是一次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深刻启蒙,也是一次对“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立体解读。在同学们合作调研,热烈讨论、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了能力的锤炼与成长。希望同学们将这次的收获与感悟,折叠成行囊中的宝贵财富,带着它们,更加从容、更加坚定地走向下一个征程。

胡哲老师认为在他山西之行的带队经历中最感动的是学生从 “松散迟疑” 到 “主动争先” 的蜕变。攀登长城时多数人想放弃,可第二天前往方山永固陵时“根本无需我多言,前一天还备受疲惫困扰的同学们,此刻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用坚定的步伐回应了一切。” 从广武长城到永固陵,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游学精神。他坚信,这段独特的经历必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宝贵的力量源泉。

“真实世界才是最生动的课堂。” 薛磊校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行知课程让学生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思维回应现实”,从乡村的 “教育赋能” 到企业的 “绿色创新”,再到文明的 “历史溯源”,虽路径不同,但核心都是培养 “能参与中国叙事的青年力量”。他寄语学子,将实践收获化为成长养分,在未来 “知止而后有定,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活动接近尾声,全体参会者在会议室前合影留念,笑容定格,分享会圆满落幕。两校将以此为起点,持续优化拓展行知课程,进一步打通 “中学 - 大学” 育人链条,为学生搭建更多 “在实践中成长” 的平台,让 “跨龄同行、知行合一” 的理念落地生根,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