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理学博士、物理学知名学者马世红教授,为立达学部的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以天之语,解物之道”的深度学术讲座。马教授以物理学中的“可测性”与“理论的边界”为主线,贯通古今实验,联结数理思维,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思想上的盛宴。

讲座伊始,马教授从“物理”杂志谈起,抛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学物理?并提出“可测,而测之”与“知其不可测,而测之”的思想。以月食中为何呈现红月的现象发问,何为“以天之语”,这是只有物理才能完成的任务,并在讲座结尾做出红月的解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马教授将2025年“国际量子科学年”的设立作为背景,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量子理论重新塑造世界观的年代。他随后以“最美物理实验”为引子与同学们互动,同学们踊跃回答——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赫兹的电磁波验证、哥德堡半球实验、双缝干涉实验等。马教授指出,“测量的科学,本质是几何学”,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几何与物理始终互为表里,共同构建人类对自然秩序的理解。
在讲座最引发思考的环节,马教授别出心裁地引入动物行为视角。他以蝎子通过沙粒震动感知世界、某些昆虫利用身体孔穴进行空间定位为例,提出这些生物机制或许隐藏着尚未被人类理解的物理学原理。这些生动的自然例子,简略明要地讲述了“解物之道”。
讲座的最后,马教授再次强调了物理学的魅力在于“朴素”“现代”“简明”,而学习物理的关键在于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就不难了”。立达学部学子也在互动环节积极发问,马教授一一回应,金句频出。他鼓励立达学子保持“天真之问”,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建立联结,因为“真正的科学,始于对常识的超越”。
马教授深厚的学养与富有激情的讲述,不仅诠释了何为“最美的物理”,更点亮了在场每一个人心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