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扎根乡土,播种未来:复兴学子的复旦行知课堂之旅苏州·江村篇 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06浏览次数:10

第三部分 小组研学成果展示

7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成果汇报会为本次服务学习画上圆满句号,村民们与师生共同聆听了四组汇报,同学们以多元形式展现了扎根乡土的思考与实践。本次成果汇报会由我校高三6班梁效保同学主持。


梁效保同学主持


同学们致村民的邀请函

第一组 归来仍是乡村——费老的乡村情

(复兴参与成员:高二9班黎宇曦 高三6班梁效保)

第一组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们以“费老与江村的故事”为题,通过参观纪念馆、访谈村民、查阅史料,深入探寻了费孝通先生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们以精心编排的三幕短剧,深情演绎费老与江村之间割舍不断的情谊。

第一组成员合影

第二组 江村学生课外生活的变迁

(复兴参与成员:高二6班赵浩然 高三3班赵佳歆)

一片土地,三代童年,教育在泥土褶皱中悄然转向。第二组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们以江村乡土教育变迁为暗线,通过深度访谈三代人(60s-70s、80s-90s、00s-10s),还原不同年代江村孩童的课外活动,并据此改编《莫愁乡》和《童年》两首歌曲。

《童年》改编歌唱

第二组成员合照

第二组成员小组讨论

实地参访

第三组 桥水人家——塘浦圩田上的岁月印记

(复兴参与成员:高二9班蔡一诺)

第三组的成员们以桥为眼,穿越时空,探寻水乡人“因水筑桥,因桥兴镇”的生命史诗。桥的面目或许已改,角色已然不同——从竹板到水泥,从步阶到车道,从闸控到纯粹通行。然而,只要桥墩仍在水中扎根,只要人还在桥上行走,只要日落的余晖依然涂抹桥身,晚风依旧拂过桥栏,这桥,就永远活着。

蔡一诺为绘本所作的画

第三组成员合影


第四组 智慧的水利奇迹——探秘塘浦圩田如何防治水灾

(复兴参与成员:高三5班陈奥伟)

  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发明了一套精妙的水利系统,成功地让水患变水利,这套系统,就是探究的主角——塘浦圩田。神奇的塘浦圩田到底长什么样子?它是怎么工作的?又是如何守护了我们千年的家园呢?第四组的小小探索家们用定格动画的方式为大家揭晓了这个江南水利奇迹的秘密。

第四组成员合影


结营仪式全体合影


第四部分 学生感想

黎宇曦:

  在江村的一周过得充实而忙碌,收获了珍贵而难忘的友情。首先是对于课题的确定,从一开始的浮于表层到深入解剖,我们在对姚富坤老师的一次次访谈中了解到江村人民与费孝通、费达生两姐弟的真挚感情。他们真的在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幸福,因而被人民所爱戴。然后是完善对于成果的展示,为了创作情景剧剧本我们再一次访谈了江村群众,丰富故事的真实性细节。结对的小朋友们真诚以待,让我们在疲惫之余有一个温暖的拥抱与问候。

  研学途中我们组也曾迷茫、无措、原地踏步,但重要的是我们团结一心,彼此信任,最终跳出圈子达到新的高度,向下一个目标发起挑战。


陈奥伟:

  在这几天的研学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难得的体验和思考。通过对小清河沿岸的实地考察,我们观察了桥梁结构,聆听了村民口中的历史记忆,从中体会到了水乡治理智慧的积淀;在与姚阿江老师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桥闸结合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是防洪、生态和人文的交汇点。尤其是参观太浦闸和太浦河泵站,让我感受到现代水利设施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民安全中的巨大作用。最终,我们将这些感受和理解转化为创意粘土和动画成果,既是一次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一种表达的尝试。这次研学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观察力与合作力,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将学习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蔡一诺:

  这次去往江村对我来说是一次新鲜的尝试和体验。三天的理论课程学习和一周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属于江村的文化和人情,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哥哥姐姐和热情的小朋友与家长。在实践中我们走访当地不同的桥,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请教专家,在家长们的热情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我们组的项目化学习。开弦弓村重新描绘了我心中理想乡村的模样。我们在充实的学习过程中也尝到了老师和家长送来的美味的糕点和解暑的西瓜、绿豆汤,赶上了太湖头顶最后一道夕阳。我们在保护这样有文化意义的村子和桥的同时也允许时间在它身上留下痕迹,我们做的是帮助当地人重拾在时间中可能被模糊的文化意义,也帮助不同地方的人知道和了解江村。

结语

  从复旦课堂到江村田野,师生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点亮乡情。无论是费老精神的深情演绎,还是三代童年的教育叩问;无论是桥水人家的岁月绘本,还是圩田智慧的科学解码——每一份成果都凝聚着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的思考与热忱。当复兴中学的同学们与江村孩童携手谢幕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责任的接力。这段旅程的终点,恰是知行合一的起点:愿这颗扎根乡土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生长为参天的希望。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