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25年暑期“中华多元文明融合与互动”通识游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08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11日至16日,复兴中学12名同学怀揣着对历史的热忱,与复旦大学12位同学和山西省实验中学的12位同学一起共赴山西游学之旅。此次行程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相辉学堂精心策划,融合主题授课、实地考察、小组研讨与文献阅读,旨在让我们深入探寻中华多元文明的融合脉络。

本次课程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晓伟教授担任总负责人,全面统筹课程设计与行程规划。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仇鹿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莫阳老师、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康建国老师也参与随行考察与实地指导。

Day1:天龙山石窟

7 月 11 日上午,三校师生齐聚太原,参加开营仪式。复旦大学教务处徐珂副处长致辞,介绍了本次游学的创新培养模式,鼓励我们在旅程中积极发问、勇敢探索。来自复兴中学的张艺哲同学在开营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随后,陈晓伟教授带来首场学术盛宴——“多元文明的时代:10 - 13 世纪的中国”。他以宏观视角梳理宋辽金夏时期的政治格局,剖析契丹民族崛起及辽朝的独特地位,用详实史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交融画卷。


下午,我们前往天龙山石窟。行经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了解北朝时期晋阳的政治地位后,重点观摩石窟群。佛造像风格的演变、历史文化的变迁都凝固在冰冷的石壁上。第 8 窟北壁佛首的曲折回归故事,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

当晚,三校同学开展了热烈的小组讨论,交流考察心得。大学生与中学生还分享了彼此的专业学习经验与生活困惑。



Day2:佛光寺,广武长城

7 月 12 日上午,我们抵达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其精妙绝伦的斗拱、减柱法,以及殿内的唐代彩塑佛像、壁画与题记,无不令人震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志愿者晏波先生的细致讲解,让我们对古建筑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午,前往广武汉墓与广武明长城。登上月亮门后,大家沿着崎岖山路继续攀登,欣赏壮阔景色。边塞之风凛冽豪迈,吹过长城垛口,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战斗与坚守。长城砖石虽经岁月侵蚀,但野花青草的生长却见证着它的兴衰变迁,让我们沉浸于历史的沧桑之中。


Day3: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大同善化寺

7月13日上午,我们参观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作为金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其琉璃金刚与武士、雕花窗棂、诸佛壁画、背光屏及巨型匾额等,无不展现着金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陈晓伟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尝试识读寺中出土的石刻石碑,辨识年代,学习热情高涨。

随后,我们来到应县木塔,这座辽代木构奇迹以其精妙绝伦的榫卯结构巍然屹立。塔外悬挂的历代匾额,默默诉说着千年沧桑,而盘旋其间的麻燕群则为木塔增添了几分灵动。


下午,抵达大同善化寺。寺内辽金建筑群保存完好,大雄宝殿的 “减柱法” 和 “移柱造” 工艺使殿内空间恢宏开阔,众多佛像造型灵动、眉目传神。

晚间,莫阳老师开展 “从永固陵到长陵 —— 北魏帝陵新变” 专题讲座,从多维度系统梳理北魏帝陵制度演变,分析重大营陵实践背后孝文帝的意图与心理,同学们积极提问,互动氛围热烈。


Day4:方山永固陵


7月14日上午,侯晓刚老师以 “大同地区历代墓葬述略” 为主题授课。他展示大量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深入剖析西汉至辽金时期墓葬形制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同学们积极提问,学术氛围浓厚。

下午,前往方山永固陵。作为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陵寝,其巨大的圆形封土如同天穹倒扣在山顶平原之上。陈晓伟老师带领我们重走北魏皇帝祭扫祖陵的 “之” 字形御道,仇鹿鸣老师与莫阳老师在荒草丛中捡拾古建筑结构碎片,展示讲解后放回原处,亲身示范 “将文物留在原地” 的理念。


Day5:长城博物馆,天镇县四堡

7月15日上午,康建国老师带来 “长城与长城文化” 专题讲座。他用风趣的语言和生动案例,让我们认识到长城不仅有军事防御功能,更是社会生活史的见证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下午,我们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前往大同长城博物馆考察学习,并实地探访古长城与天镇县保平堡遗址。在博物馆全面了解不同时期长城的建造背景、地理地形等知识,在保平堡遗址直观感受边塞防御体系的形态与作用,深刻体会长城文化的多元魅力。


Day6:大同市博物馆

7月16日上午,三校师生抵达行程最后一站 —— 大同市博物馆。数千件文物静静陈列,从造像、漆器到石棺、琉璃、壁画,每一件都在诉说着魏都平城的灿烂过往,为我们这段山西考察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此次山西游学,我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探索中深化认知,亲眼见证了书本上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变为触手可及的实物,亲身感受多元文明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深度交融与互动,收获满满。



游学感想

2707 刘馨蕊:

佛首昔往今归,历经数百年。

若不是此次山西游学,未曾想这片广袤的土地,竟蕴含着如此丰富却又悲切的文化与历史。六天时间,辗转三个城市,十一个目的地。这几年山西旅游热度高涨,各大景点人潮涌动。我原以为此行难免陷入喧嚣与疲惫,然而教授们精心规划的路线,让我们得以避开所有网红打卡点的人山人海。我们选择了反方向的一条路,这条路人烟稀少,却意义深刻。我们虔诚走过一尊尊佛像,似懂非懂的眼眸顺着时间的台阶追寻过往;我们轻巧跃过树丛,攀上高山,在明长城上放肆呐喊;我们谈笑着,回应牧羊人对羊群的号令,尽情挥洒青春的热烈。我们见证了明暗交界处鲜艳的彩虹,因最为朴素的自然之美而震撼,又为空荡的洞窟,破损的建筑而沉默不语。教授细致的讲解,引领我们放慢脚步。面对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一种跨越漫漫长河的共鸣油然而生——那是与古人深刻信仰与愿景的无声对话。

2704 王怿霄: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长城。尽管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很多图片、视频,但亲眼见到,还是忍不住赞叹它攀山走岩、蜿蜒如龙的雄伟壮丽。八达岭长城修缮得很好,固然赏心悦目,但是广武长城的残缺破碎,也给它带来了历史的厚重感。崇山峻岭上的一砖一石,都让人联想到明军与蒙古对峙的那个时代,也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建筑技术的神奇。站在敌楼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敌楼内部向上的楼梯,被巧妙地建造在了一扇窗户的侧面,非常狭窄,受到墙壁的遮挡,完美地隐藏了起来。我们在敌楼里找了三圈,仍然没有找到,此刻仿佛真正体会到游牧民族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攻下一个烽火台,却找不到楼梯的绝望感。狭窄的楼梯同时还易守难攻,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次游学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山西省实验中学的同学。爬长城时,我们俩冲在队伍最前面,一路跟随陈教授走到了第三座烽火台脚下。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这样痛快地挥洒汗水、不断向前的感觉实在酣畅淋漓,仿佛精神得到了净化,心中只剩下前进这一个念头。


2702 郏奕扬:

此次与实中、复旦共同在山西游学,我邂逅了应县木塔与永固陵等地,收获颇丰。

踏入应县木塔景区,我便被这座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震撼。木塔高 67.31米,五层六檐八角,身姿雄浑壮美。我缓缓走近,触摸着开裂斑驳的木头,感受岁月痕迹。塔内,11.12米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庄严肃穆,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木塔历经多次地震、雷电、战火,仍屹立不倒,其双套筒结构与榫卯设计,巧夺天工。

告别木塔,我前往大同市南郊区的永固陵。徒步走了几公里,我终于见到了它的真面目:封土堆高高隆起,似在诉说往昔辉煌。周边残留的建筑遗址与精美的石雕,展现着古代建筑工艺与雕刻艺术的高超。站在这片土地,我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当年的盛景。

应县木塔的精巧坚韧,永固陵的厚重沧桑,如此这些,都深深印刻在我心间,这次游学,让我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畏。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