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织梦盛泽:当青春丝线编织绿色未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09浏览次数:10

机台轰鸣,丝线飞舞。在“世界面料超市”盛泽镇,一卷卷白坯布在自动化织机银色的长廊中飞速穿梭,空气里纱线与机油的气息交织——这不仅是千年绸都的脉动,更是“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心跳。

2025年7月15日,五名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科创少年”有幸加入张真副教授领衔的“小城镇绿色发展田野调查”行知课程。复兴的学子们与复旦学长学姐、程开甲少年书院的“问天少年”及小学“好奇宝宝”组成独特的“跨龄圆桌”,一头扎进盛泽这片纺织热土,开启了一场从纱线到村庄的绿色探寻。

车间里的绿色脉动

在熙久、熙和纺织的车间,轰鸣声震耳欲聋。同学们紧贴飞速运转的织机,亲眼见证一卷白坯布如何在十分钟内完成定型、质检、打包的全流程。小队友们踮脚惊叹于灵巧的“机器手”,而高中生们则被高度自动化的设备所震撼——技术正悄然降低着产业对传统人力的依赖,这是效率,更是绿色转型的基石。在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科技之光更为璀璨。当听说那截面如太空舱的纤维能“捕捉”二氧化碳,成为“会呼吸的材料”时,同学们触摸着比发丝纤细十倍的样品,真切感受到前沿科技赋予传统纺织的绿色新生。

经纬间的千年智慧与当代革新

步入宋锦文化园,宛如踏入时光长廊。灯光下,缠枝莲、百蝶穿花的古老纹样在丝绸上低语着八百年的华美。而在龙泉禧里丝绸,千年宋锦邂逅现代科技迸发出耀眼火花——无水印染技术让丝巾色彩如清水中瞬间定格的墨滴,斑斓绚丽却环保节能;传统盘扣与手缝技艺被创新设计点化,令一方丝巾身价倍增,让沉睡的非遗真正“活”进当代生活。古韵与新潮在经纬间交织,绿色与传承在此刻浑然一体。

黄家溪:织机外的绿色答案

绿色转型的答案不只藏在轰鸣的车间。在黄家溪村,村支书自豪地介绍着“百元黄金瓜”品牌,现代农业与纺织重镇和谐共生。苏州奕双新材料公司洁净的自动化生产线令人印象深刻——全封闭设备高效运转,看板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无声诉说着智能制造的精准与低碳。党建广场上,小队友们欢快体验村中“小高铁”,而复兴的同学们更关注水面造型别致的游船,与村民的深入交流让同学们明白:乡村的致富密码,正藏在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的绿色融合之中。


学生体会:

高三五班  章世杰

的高效与精准,更深刻理解了技术革新如何为传统纺织业注入绿色动能——减少能耗、提升效率,每一步都是“双碳”目标的坚实脚印。在宋锦文化园与龙泉禧里,千年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令我着迷,无水印染的绚烂色彩与传统纹样的新生,让我看到环保与传承并非悖论,而是创新赋能的完美融合。黄家溪村的见闻则揭示了绿色发展的另一维度:生态农业与智能制造和谐共生,乡村的富裕与美丽并存。最珍贵的,是与不同年龄伙伴在“跨龄圆桌”中激发的思维火花。同一条生产线,不同视角的聚焦,让我们共同触摸到绿色转型的澎湃脉动。此行将“高质量发展底色是绿色”的理念深深烙入我心,更坚定了我作为科创少年,未来投身绿色科技、贡献青春智慧的信念。盛泽的丝线,已悄然织入我青春的蓝图。

高三三班  刘思齐

此次盛泽研学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纺织名镇的产业底蕴与创新活力。在程开甲故居,科学家精神激励我们追求卓越;宋锦文化园展现了传统织造技艺的精妙,彰显文化自信;盛虹科创中心的现代化生产线与绿色技术,让我看到纺织业的科技转型;龙泉禧礼的丝绸文创则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盛泽以纺织为脉,串联起历史、科技与文化,启示我们:唯有守正创新,方能织就未来。此行收获远超预期,使我深感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并重的重要性。

高二一班  陈晞露

此次盛泽研学之旅,复旦行知课程带我了触摸纺织业的温度与脉搏。课程将目光聚焦于纺织业,从家族传承的中小型企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纤维创新中心,到富有传统韵律的宋锦品牌,我们看见了纺织企业的转型和新生,创新和传统文化联结过去和未来,让盛泽再现丝绸古镇的千年风华。但我们同时也了解到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困境,市场竞争和成本的压力始终存在。此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智造在挑战中不断坚韧前行,产业转型和传统文化皆不可或缺。

高二九班  胡佳薇

在盛泽研学中,熙久纺织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厂房,现代化的纺织设备与传统工艺的融合令人惊叹。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将丝线编织成精美的面料,每一道工序都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特别注意到厂内对环保的重视,通过废水处理和节能技术,展现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这次参观让我对纺织业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仅承载着盛泽的历史底蕴,更是科技与创新的舞台。熙久纺织厂让我明白,传统行业在时代浪潮中依然能焕发新生,关键在于坚守品质与拥抱变革。这次研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盛泽纺织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高二九班  郜成博

这次去盛泽的研学,我们沉浸式探索了纺织产业链,走访了先进乡村,小组协作完成了课题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次经历。我的走访调研、团队合作和通过经济环境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到得了提升。在复旦的理论课程在盛泽的实地调研也都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第二产业的科技、文化、经济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

结语

短短四天,七处深度走访,盛泽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绿色转型画卷。从复旦课堂的理论铺垫,到盛泽车间、展厅与村庄的鲜活实践,抽象的环境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在机器的轰鸣、宋锦的华彩与村民的笑谈中变得可触可感。复兴的科创少年们极为珍视此行收获:与不同年龄伙伴在“跨龄圆桌”中激荡思维,在同一条生产线、同一束丝线上,大家看见了绿色科技的硬核力量,触摸到传统技艺的创新灵魂,更深刻理解了产业链上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

盛泽的织机永不停歇,正如我们对绿色发展的求索永无止境。同学们将把盛泽的所见、所闻、所思——那些车间里的惊叹、纤维中的未来、乡村中的希望——化作青春的力量带回校园。当复旦的智慧与盛泽的实践不断交融,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绿色故事,已在每一根奋力向前的丝线中,悄然起针。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