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烽火下血书“抗战”;八十年后,我们以青春之名在和平里续写“安邦”。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加深复旦复兴学子深刻感悟历史、传承爱国精神,2025年8月15日下午,我校开展了第三次党章学习小组学习活动。活动邀请到袁庆老师和刘松山老师为校党章学习小组的同学授课。
第一节课,袁庆老师以“北外滩红色往事”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2007年7月12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说:虹口区是文化大区。北外滩承载着许多红色记忆,其中汇山码头是中国青年学子赴法勤工俭学的首发地。1919年3月17日,怀着救国救民远大理想的中国青年学子乘坐因幡丸蒸汽轮船从汇山码头出发赴法,1919年3月到1920年底,约有1800名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分20多批从黄浦江沿线码头出发赴法,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中国共产党多位早期重要人物都在其列。这些青年学子怀揣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背井离乡,他们在法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从这里起步走上革命道路。汇山码头由此成为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一站,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远行起点,更是中国革命思想觉醒 与传播的关键一步。
此外,袁老师还讲述了工人运动领袖王孝和的事迹。1948年4月,活跃于北外滩、杨树浦一带的王孝和同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提篮桥监狱,他在监狱法庭上揭露国民政府的黑暗腐败和反动派残忍杀害共产党人的罪恶行径,最后英勇就义,如今“孝和广场”仍保留着。袁老师还提到,1927年初中国革命进入关键时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坚持地下斗争长达四年,这也是他一生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同时,袁老师还介绍了外白渡桥的发展历程,其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见证了苏州河以北战役的打响。袁老师总结道,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教育,传承斗争求索精神。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期许——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依然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挑战,以求索的态度不断探索,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节课由刘松山老师主讲,他讲述了自己父亲刘邦云及家庭的革命经历、红色精神传承以及其后代对历史的追寻与传播。
刘老师父亲早年参加红军,亲历长征大会师,曾长期在上海市公安司法战线工作。他一生平凡却经历非凡,90年前的长征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退休后,刘老师父亲坚持讲述长征和平型关战役等历史故事,撰写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政协报》《知青》等刊物上,旨在让青少年了解真实的历史,传承红军精神。
从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到和平年代守护城市的安全干部、再到传承抗战故事的作者,刘老师父亲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事业从艰苦斗争走向胜利、再到和平建设的生动缩影——每一个岗位的坚守,都是对初心的践行,每一段经历的沉淀,都成为红色历史的鲜活注脚。
刘老师通过父亲的回忆和实地探访,还原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细节,包括战术部署、战斗的惨烈程度、未能俘虏日军的原因等,澄清了一些历史误解。刘老师还通过多个真实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无私支持,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刘老师则继承父亲的红色情怀,积极参与历史还原与宣讲工作,用实际行动传承家族和国家的红色记忆。
从刘老师父亲亲历历史,到刘老师记录传播历史,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红色接力”,更折射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路径。从“亲历者”到“转述者”到“践行者”,每一代人以自身的理解与行动,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让红色记忆既能扎根于历史的土壤,又能生长于当下的生活,真正实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通过这次学习,同学们不仅对北外滩的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被老兵及其家庭的革命精神所感染,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沈馨悦:
在今天的党章学习小组课程中,我聆听了袁庆老师与刘松山老师分别讲述的“北外滩红色往事”和“追寻父辈足迹,传承抗战精神”主题讲座。老师们将书本上的历史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与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袁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北外滩的汇山码头,那是百年前赴法勤工俭学的首航地。在1920年的蒙达尼会议上,蔡和森明确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勇气和决心。而在提篮桥监狱中,王孝和烈士的英勇就义让我震撼于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他以监狱、法庭为战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和反动派残忍杀害共产党人、爱国志士的罪恶行径。当袁老师为我们详细描述“磨排骨”、“坐老虎凳”等酷刑时,更是让我肃然起敬。紧接着的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周恩来在上海“隐身”,期间一直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领导地下斗争的往事。他让我看到党在至暗时刻的智慧与坚韧。随后,袁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外白渡桥、1925书局等建筑的历史。这些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先辈们身上“求索”、“斗争”、“捐躯”的三个精神特点。
在第二节课中,刘老师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刘邦云的抗战故事以及他们父子俩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生动。特别是在讲到他们见面和分别时都会行军礼并互道“老战友”和“小战友”,但在刘邦云老先生病危时已经没有力气抬起手,而第二天就去世了这一情节时,我的内心深有感触。但在老先生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他曾说:“信仰是精神之钙,人民是胜利之本”。正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信仰让红军得以坚持下来,使抗战得以胜利。我忽然懂得:抗战精神不仅是枪林弹雨中的牺牲,更是代代相传的信仰接力。正如刘老师所说:“做人一定要有信仰”,而共产党人的信仰始终与民族存亡、人民福祉紧密相连。
最后,刘老师以他自己写的散文诗《时代的列车》作为本次课的结尾。他的那句“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出发时的坐标和初心”直击我的心灵。百年前,人们怀揣救国梦赴法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而今天,我们来学习党史,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接力?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历史是有温度的血脉传承。
冷佳颖:
在“北外滩的红色往事”里,我明白了我们虹口区的北外滩这片看似普通的区域,实则是红色记忆的宝藏之地。它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始发地。当年,无数心怀救国救民大志、来自各地的有为青年,从这里扬帆远航。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人物也在其中,他们在异国他乡勤工俭学,研究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北外滩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周恩来曾在此隐身领导地下斗争,在白色恐怖中为革命事业默默耕耘;王孝和烈士面对国民党的残酷迫害,坚贞不屈,以年轻的生命捍卫了信仰。还有那激烈的四川路桥战斗,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今天,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的日子,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追寻父辈足迹——传承抗战精神”的主题讲座中,刘松山老师分享了父辈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他的父亲刘邦云经历过长征,那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抗战爆发后,他所在的八路军第115师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平型关大捷,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等战役的胜利,是八路军英勇善战的见证,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含义。
在解放战争中,广大民工积极支前,他们就像战场上的“物流”使者,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让战争的力量天平向正义倾斜来。上海解放后,刘老师的父亲进驻上海参加工作,在司法战线上一干就是20年,默默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刘老师父亲那句“我不是把我的儿子送到部队,而是把他还给你们”,饱含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无私奉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怀。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红色资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应该把它们当作生动的教材,从中汲取力量。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因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符号,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与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学习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生活中,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未来,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笃志前行,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蔺陶嘉:
在本次党章学习小组课上,我有幸聆听了关于“北外滩的红色故事”与“追寻父辈足迹,传承抗战精神”的讲座,其中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使我内心深受震撼,仿佛亲历其间,也感触颇丰。
我们熟悉的北外滩地区,是一片承载着无数红色记忆的土地。汇山码头见证了中国青年为寻求真理而踏上勤工俭学之路的坚定步伐,正是寻求马列主义的他们点燃了强国梦想的希望曙光;提篮桥监狱目睹了革命先辈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种种罪恶行径的英勇斗争。周恩来还曾在浦江饭店隐身领导地下斗争并成立中央特科,还有无数志士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理想信念而英勇牺牲。北外滩的这些红色故事,伴随着“求索”、“斗争”、“捐躯”的主题,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而抗日战争的那段历史,更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悲壮史诗。通过刘松山老师讲述的关于他父亲刘邦云老红军的故事,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战情多么险恶,实力悬殊多么大,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无数老一辈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抵抗,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刘邦云所参加的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日以来打的第一个胜仗,侦察地形、打埋伏、争制高点的双重智斗武斗,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红军胜利万万岁!”红军训词与红军歌词深深地铭刻在刘邦云老红军的心中,伟大的红军战士“光明磊落一生坦荡,红军本色千秋传承”,这正是伟大红军精神的体现,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刘松山老师所提及的“信仰”一词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所谓“信仰是精神之钙,人民是精神之本”,不论在什么时刻,信仰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只要心中有信仰,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光明的未来。
今天是2025年8月15日,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环境中,但绝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曾经带给我们的苦难。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要从这些悲壮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