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校园书香四溢,“阅见世界、智启未来” 读书节活动盛大启幕。4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书籍分享会,带领师生们跨越时空,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党总支书记邬文敏,校长薛磊,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薛建国,副校长凌卫忠,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杨迅,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刘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综合办主任顾志鞠。
高二7班连加念同学率先登场,以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为引,深入剖析书中最后一篇《死者》。他用细腻的语言解读乔伊斯对时间、民族和生死等宏大命题的思考,通过对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雪夜中的情感波澜与内心独白的分析,揭示了乔伊斯笔下 “顿悟” 时刻的深刻内涵,鼓励大家在生活中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精神觉醒瞬间。
高二5班沈欣妍同学带来的《地下室手记》分享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她不仅展现了这部著作深厚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还巧妙地将其与《局外人》进行对比。她以独到的见解,生动地阐释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都 “失败” 的生存策略:地下室人深陷清醒认知的痛苦泥潭,被精神内耗束缚;默尔索以冷漠对抗世俗,在自由与审判的矛盾中,为人们提供了拒绝妥协的另类生存视角,呼吁大家做清醒且平静的普通人。
高二4班童麟蛟同学则带大家走进 19 世纪俄国文学的浩瀚海洋,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文学巨著。她饱含深情地分享书中的经典语句:“爱,要积极地去爱。”“爱世上的每一个人,爱整个世界。”“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 字字句句直击心灵,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人性、道德与信仰的深刻探讨。
高二9班吴与伦同学聚焦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深入解读“轻”与 “重”的哲学内涵。他指出,“轻” 是在洞悉生命无意义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重”代表着不可推卸的生命责任。面对“轻”与 “重”的人生抉择,答案隐匿于每个人的内心,引发了现场师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高二9班陈子辉同学分享的《美丽新世界》,则为大家勾勒出一个荒诞的未来图景。他生动描绘了书中民众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并犀利地指出,这样的世界危机或许早已在现实中悄然滋生。当一切价值被解构,甚至解构本身也不再坚实,人们该如何自处?陈子晖借这部作品,敲响了保持独立思考、坚守人性本真的警钟。
随后,杨迅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杨老师对同学们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赞扬,称赞大家选材独到、见解深刻,充分展现出扎实的阅读功底与敏锐的思维能力。杨老师还强调,阅读不仅是闲暇时间的消遣,更是在与经典对话的成长过程。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如何读好书,并希望同学们能将阅读的热情延续到日常生活中,扩展到文史哲等各类书籍中,在书籍的滋养下不断成长。
最后,邬文敏书记和薛磊校长给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相信这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将激励更多师生在书海中遨游,探寻更广阔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