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梯队 | 聚焦文学文本阅读 共探散文教学新径——高中语文(杨迅)研修基地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六次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4-23浏览次数:10

2025年4月21日,虹口区人才梯队高中语文(杨迅)研修基地本学期第六次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180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文学文本阅读”为主题,由阮雯老师主持,特邀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冯渊作专题讲座,研修团队全体成员参与研讨。

讲座伊始,冯渊老师指出,当前学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错将社科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套用于文学类文本,过度追求明确主旨,而忽视了文学文本本身的文体特点。相比于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更为复杂,因为前者追求表达的明确、清晰,而后者则追求意涵的丰富、多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品味动人细节,善用自身阅读与生活经验,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核。

随后,冯老师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指导:

其一,关注散文的隐喻与多义性。

冯老师不仅是语文教育研究者,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其作品曾发表于《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散文》等知名刊物。他以自己的创作为例,生动还原了他在写作时的最初的写作动机。通过解析《我是猫》《砂与礁石》等作品,展现了写作者的敏锐与真诚。他强调,中国传统“托物言志”手法,往往使事物所唤起的心灵感受超越事物本身,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其二,注重单篇散文的独特性。

冯老师指出,传统教学中常以固定知识点为目标,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中“大海”简单解读为“自由的象征”,而忽略了其后的复杂情感。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应允许结论的多样性,在开放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他还以青教赛中的《大雪无垠》和《髻》群文阅读设计为例,通过“错位”这一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两篇散文中视角、感受、情感等多重错位的艺术技巧。对散文构思的探究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领悟能力。

讲座最后,梯队成员詹添老师与冯渊老师进行了交流。詹老师表示,此次讲座令人深受启发,尤其在教授外国文学作品时,隐喻与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值得深入探讨。冯老师对梯队教师的思考予以肯定,并鼓励青年教师研读叙事学专著,提升学科素养。

活动最后,团队导师杨迅老师对本次研修给予高度评价。杨老师指出,本次活动聚焦真实的散文阅读体验,为成员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明确方向,有助于引导学生摆脱模式化答题,真正领悟文学文本的魅力。未来,基地将继续依托专家资源,深化教学研究,推动区域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员心得体会

【周颖】

“要知道一个锦缎怎么织出来的”,关于散文的阅读与教考,冯老师用这样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比喻,如钥匙一般打开了老师们理解这一问题的大门,在幽微、模糊、隐喻中探索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切合文学阅读的根本特质,不得不说精妙无比。冯老师把他自己对散文创作的实践和思考,结合命题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加以总结、提炼,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操作方法与路径,对于老师们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散文颇有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应敏佳】

听冯老师讲座,我深刻意识到散文教学需要“松绑”。过去我们总想用标准答案框住文学类文本,看似方便测评,却杀死了文字的生命力。冯老师以《我是猫》为例,谈到散文的隐喻和多义,让我明白,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重要的不是所谓的模版与思路,而是加强文字的敏悟力,学术沿着文字痕迹自己摸索,反而能触摸到散文的复杂内核。因此,测评也不该肢解文本,而应让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解读路径。散文教学,终究是要培养对文字细微波动的感知力,而非统一的思想模具。


【赵瑞萍】

冯老师的讲座让我备受洗礼,冯老师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以《我是猫》等文学作品为例,为我们呈现了他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所思所想,他指出散文不是要去解决什么,而是发现什么,用文字记录捕捉到的生活和生命中的感动、温暖。因此,在阅读散文时,要还原到散文本身,把握散文的隐喻性和多义性,提升对文字的敏锐触觉,而非将文字肢解称标准答案;在散文测评和教学上,则要抓住“这一篇”的个性,通过更新知识体系来改变以往粗糙、陈旧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对文本的细腻解读。


【詹添】

冯老师关于散文阅读的讲座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如何教。关于教什么,冯老师对于散文隐喻性和多义性的阐述,让文学阅读真正回归了文学本身,摆脱了应试的桎梏。或许只有回归至文学本身,阅读本身,学生才能在最终的测评中举一反三。同时,有关“如何教”的部分,冯老师认为应该抓住“某一篇”的特性,以此出发做为教学出发点。对于我们而言,如何挖掘每一篇散文的特征,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更是需要长久思索的。


【许程】

冯渊老师的讲座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冯老师从自我创作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散文阅读与测评要点。我们开始思考在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时候,是否需要先关注文学的意义与其在生活中带来的触动。文学是不确定的,文学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文字叙述的事件所唤起的感受,也许是我们未来自己做文本细读和讲解时需要格外注意的。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车站南路28号
邮编:200434
电话:(021)65606715
邮箱:fdfx@fudan.edu.cn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沪ICP备150396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