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虹口区人才梯队高中语文(杨迅)研修基地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四次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智慧教室顺利举行。本次研修活动以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为主题,由朱越老师担任主持,特邀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桂华进行专题指导,研修团队全体成员参与深度研讨。
郑桂华教授作为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长期致力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研究。其创建的“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结构化知识教学”等理论体系,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方法论支撑。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素养落地难等实践困境,郑教授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与教学现场重构,系统阐释了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高屋建瓴,素养导向
郑教授首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表述,指出指向真实语言运用的语文教学,必须强调整体性、综合性、高迁移、概括性和结构化,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乡土中国》学术阅读教学为例,通过概念界定→知识建构→迁移应用的教学循环,引导学生掌握学术著作阅读的策略,又可反哺议论文写作,而这种重视“新概念”的意识,可以引导他们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重点挖掘每一篇独特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等,实现从具体经验到学科大概念的认知跃迁。
二、聚焦学情,案例指引
针对学生语言精准度不足思维逻辑性薄弱等现实问题,郑教授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必备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教师理清了必备知识,形成结构化认识,才能设计出结构化的语文教学任务。郑老师结合她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借助课例“比喻:鉴赏与运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选必下课文《天文学上的矿石之争》”“议论文写作教学”等等,展示了她和学生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理解、分析、比较、辨识等方式,梳理总结出结构化的知识并迁移运用的。郑老师指出,语文实践活动的进阶,需要逐步抽象,不断迁移,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具体典型的材料,抽象出来的规律要具体可迁移,同时也要从抽象走到具体,让学生的素养得以发展。
在此过程中,郑老师不忘引导教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鼓励一线教师们及时总结教学成果,提炼关键知识的结构化图示。
三、答疑解惑,研讨深入
在互动研讨环节,研修团队展示了显著的学术自觉。朱越老师深受启发,结合她的公开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的教学要点“用典”,尝试梳理出一些结构化的知识。詹添老师则以《故都的秋》的教学提出疑问,就如何建立“审美品位”这一素养的结构化教学与测评和郑老师展开了讨论。
郑桂华教授的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设计”的范式,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一线课堂的日常实践,仍需进一步探索。期待通过此次研讨,教师们能够深入理解“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尝试,形成经验,共同破解“理念先进”与“落地困难”的实践困境。
活动尾声,基地主持人杨迅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她高度评价郑桂华教授的专题讲座,指出其以“结构化教学活动设计”为主题的分享高屋建瓴、逻辑严谨,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释了结构化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路径,为一线教师破解“知识碎片化”“素养落地难”等实践困境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最后,杨老师对郑桂华教授的倾囊相授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呼吁研修团队以此次研讨为契机,深入内化结构化教学理念,在常态课堂中大胆实践、持续反思,共同推动语文教学向“素养生成”的深刻转型。
学员心得体会
朱越:
本次研修活动以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为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团队交流的形式,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郑教授的讲座帮助既我们理清了必备知识结构化的必要性和价值,又结合具体案例提供了可供学习和参考的知识结构化图示,我深受启发。
赵瑞萍:
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面临知识碎片化的问题,郑桂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如何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系统性有了全新认识。郑教授指出,应该注重教学活动的结构化,其重点在于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系统的框架,这有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迁移能力。此外,郑教授强调的学情分析也让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站在一个普通读者视角上发现阅读难点,然后再以语文教师的身份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让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真实的、复杂的、实际的情况出发,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詹添:
郑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如何教学结构化产生了更新的认识。郑老师分别送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必要性、学情的复杂性、高考测评要求等层面讲解了为何语文需要结构化,并用课例加以阐释。教师首先应对语文学科中的必备知识与关键技能有着结构化的认识。这一前提达成了,才有可能出现出结构化的教学设计,而学生亦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此一来,核心素养也才能真正做到“高迁移”。
阮雯:
郑桂华教授带来的结构化教学设计主张以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结构化知识为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和复杂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在讲座中,她举了自己曾经实践的比喻课例,以及《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例,把我们平时教学中忽略的许多细节用结构化的表格讲明白,展现了一个资深语文教学者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与思考。结构化设计能破除传统文本解读的随意,又避免机械训练的僵化,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周颖:
在这样一个春日,聆听郑桂华老师一习言,真是足不出户都“如沐春风”。看郑老师课堂上学生的收获、分享,我深刻感受到郑老师掌握了教学知识有效指导的金钥匙,即强调目标、知识、过程、方法的明示和结构化。对于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一致是一线教学的痛点,而郑老师带头探索,有效实践,为语文教学增效赋能,展现了学者与教育者的双重风范。
朱敏:
在学习了郑桂华老师的“结构化教学活动设计”的专题讲座以后,我深深地被郑老师的深厚的学识,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郑老师在讲座中以她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为例,向我们讲述了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时的关键点:领悟核心素养的特点,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及直面真实而复杂的学情。从郑老师的讲座中,我感受到要想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首先要将知识结构化,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这需要老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陈洵安:
郑桂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阐释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路径之一在于通过结构化知识体系实现素养的高迁移性。郑老师的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的以碎片化知识点教学的局限。郑老师启示了我们在教学中需以学术性概念为基点构建知识体系,如用典这一概念下区分事典与语典,并引导学生发现典故间的身份差异、情感冲击等深层逻辑,这种学术概念的提炼与重组既彰显了学科本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写作教学中,强调精准性与独特性的统一,如关注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跳跃与情感流动。郑老师在关于科普类文本的教学示例中,特别强调对概念的澄清,区分上位概念和重要概念。郑老师的讲座也对教师自有的、对知识序列的认知提出要求,正如绘制学科基因图谱那般,应当使知识传授转化为素养生长的有机过程,最终指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独特语言感觉的培育。